近日,一封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给欧盟各国领导人的信,将乌克兰战争的“终点”写入了政策文本。这封信明确提出,欧盟在当前测算中,假定俄乌战争将在2026年底结束,并据此拟定一份财政援助计划,将对乌克兰的资金支持延长至2027年。
乍看之下,这是欧盟对乌克兰的坚定承诺,是继续援助的技术安排。但细看信件内容,这份“政策延续”背后更像是一份“财政焦虑”的应急说明。信中设定的援助机制,包括首笔拨款将在2026年第二季度初到位,资金将具备“高度灵活性”,同时“不得给乌克兰带来财政负担”,并强调必须“与国际合作伙伴公平分摊”。
这些表述避开了战争态势的判断,回避了战场的实际风险,而是聚焦在援助能否到账、如何到账、谁来承担。这意味着,在战争是否结束、是否能赢的问题尚无答案时,欧盟却选择了“把战争钉进财政日历”。2026年底被设定为“政治终点”,而不是军事现实,是欧盟将一场难以收场的战争“预算化”处理的典型案例。
从形式上看,这份信是政策协调信件,从实质上看,则是一份“财政延迟交割声明”。对欧盟而言,最迫切的不是如何赢,而是如何解释“还得继续花钱”的合理性。
![]()
MF数据揭底:乌克兰缺口巨大,欧盟难独撑
冯德莱恩在信中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评估:即使算上欧盟与其他援助方已承诺的全部支持,乌克兰未来数年的财政缺口依旧“巨大”,而这份缺口“若无新增融资将无法填补”。
这一表述既是对现实的坦承,也是为新一轮财政动员铺路。按照IMF的测算,乌克兰政府在2024–2027年面临的累计财政缺口约为760亿欧元,其中2024年约360亿欧元,之后几年缺口逐步缩小,但每年仍在数十亿欧元量级。
这意味着,所谓的“财政援乌”,其本质早已不是战争胜利的投资,而是乌克兰国家机器的“生存输血”。从军事目标转向财政兜底,是战争长期化后的财政逻辑变形。而欧盟正是这一变形的主力承担者。
问题也随之而来。截至目前,欧盟内部对继续援助乌克兰的支持正在迅速流失。去年底,欧盟理事会试图通过500亿欧元对乌援助方案时,便因匈牙利一票否决而陷入长时间僵局。这次新的援助提案虽以“技术协调”为名,但终究仍需各成员国财政批准与议会授权。
IMF的角色虽能提供评估与背书,但无法替代实质拨款方。而美方在2025年上半年援乌资金到期后陷入“商业化军援”模式,更加剧了欧盟孤身撑局的现实。
财政缺口不断扩大,国际支持逐步撤离,欧盟能否继续“独撑乌克兰”,早已不是政治意愿的问题,而是财政能力的问题。
“酒鬼伏特加”怒怼欧盟:欧尔班挑破道义伪装
就在冯德莱恩信件曝光几日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X平台上的一句话,迅速抢占了媒体头条:“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一个军事黑手党正在榨取欧洲纳税人的钱,而欧盟委员会主席非但没有要求真正的监管或暂停付款,反而提议我们投入更多资金。这整件事有点像试图帮助一个酒鬼,做法却是再给他送去一箱伏特加。”
这样的措辞,把复杂的财政安排简化成阴谋论式的“黑手党叙事”,既是在为自己国内政治加戏,也是在给欧委会贴上“替军工集团抬轿”的标签。
这不是隐晦批评,而是正面冲突。欧尔班公开羞辱冯德莱恩,抨击其在对乌援助问题上完全丧失控制力,把本应受审视的军事援助美化为“价值对赌”。
欧尔班此举并非孤例。在过去一年中,他已多次在欧盟对乌克兰政策上投下否决票,成为“援助共识”的最大搅局者。而现在,他开始主打道义反击:质疑乌克兰政府的财政使用能力、批评欧盟对军事腐败视而不见,并指出欧委会试图用“政治包装”掩盖财政真空。
这番指责能引起共鸣,不是因为他言辞尖刻,而是因为道义幻象早已碎裂。乌克兰战争进入第三年,欧洲民众对“自由价值”的热情已被通胀、能源账单、债务增长取代。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在议会中无法顺利通过新援助案,甚至出现财政赤字与国内抗议双重压力。
当“酒鬼伏特加”的比喻成为民间共识,布鲁塞尔的“援助正义”叙事也就到了崩溃边缘。
援助“技术化”包装:分摊机制背后的政治裂缝
冯德莱恩在信中罗列了四项援助条件:一是资金要快速到账;二是不得造成乌克兰财政负担;三是机制需高度灵活;四是与国际合作伙伴“公平分摊”。
看似技术细致,实则危机前兆。
“快速到账”暴露了乌克兰已有“断供”风险;“不得构成财政负担”意味着欧盟不愿以贷款形式出资,只能依赖预算补贴;“灵活使用”是因乌克兰政府需求日益不确定;“公平分摊”则表明欧盟主力出资国(如德国、法国)正面临国内不满,不得不推动小国一同埋单。
这一整套援助逻辑,表面是效率安排,实质是预算分摊的求生策略。
当前欧盟财政架构高度依赖27国一致性,而援乌资金属跨年度非义务性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并通过年度国家预算议程落地。这就决定了,即使冯德莱恩设计了再完美的援助框架,也敌不过某国一票否决。
欧盟此前已经拍板一个总额500亿欧元的“乌克兰工具”,覆盖2024–2027年,对乌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政府预算支持,另一部分投向重建和投资项目。
随着欧盟各国财政分裂化趋势加剧,冯德莱恩的“技术妥协”已难以抵御政治现实。
欧洲还在玩道义包装
相比欧盟的财政拖延术,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策略正在全面转向“商业化模式”。
在特朗普政府调整政策后,美国不再为新的对乌军援主动掏预算,而是更多通过北约框架,让欧洲国家出钱从军工企业采购美制装备。援助形式从过去直接捐库存,变成了有长期合同、由工业体系兜底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仍在用“自由与民主”口号调动财政支持,显得愈发脱节。
美国退出的是政治责任,而欧盟还在唱“价值独角戏”。但财政的现实是冰冷的。德国面临预算违宪危机,法国债务评级下调,意大利已公开反对追加援乌预算。在这些背景下,还要对乌克兰再烧两年钱,只会加速政治共识的全面溃散。
当欧洲民众从“我们在帮助乌克兰”转为“乌克兰拖垮了我们财政”,道义叙事的崩溃也就完成了转变。
战争的成本正逐步转嫁到选民税单上,而援助的正当性,则正在被每一次议会投票、每一场抗议活动所吞噬。
2025年的这封信,不是一份战争胜利前的动员令,而是一份财政尚未崩盘前的延命书。冯德莱恩想用“预计2026年底结束战争”的表述设定一个心理节点,却无法为乌克兰争取一个现实结局。
战争可以拖延,财政无法透支。欧盟对乌克兰的财政拖延术,最终也会在布鲁塞尔自己的预算审议厅里崩盘。
财政已成欧洲政治的致命裂口,乌克兰不过是火口上的那根稻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