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个刺激的画面:一艘拖船被高速弹丸连续命中,船身留下清晰的十字形弹孔。这可不是普通炮弹打出来的,是日本刚公开的电磁炮实弹测试现场!更让人好奇的是,日本说这进度能“比肩中国”,这事儿到底是真牛还是装样子?
11月刚开个头,日本防卫装备厅就在年度防务技术研讨会上放了个“大招”:今年夏天用“飞鸟”号试验舰搞的海上电磁炮测试,所有细节全公开了,连靶船的受损照片都没藏着。这波操作,直接把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这款“未来武器”上。
![]()
先搞清楚测试的基本情况:日本把电磁炮原型机装在了6200吨级的“飞鸟”号试验舰后甲板上。这艘船是日本海自专门用来搞新武器测试的,地位不一般。测试目标也很实在:一艘移动的拖船,用电磁炮发射无弹头的镖形弹丸,结果是“精准命中”,弹孔清晰可见。
这里得科普下:电磁炮和普通火炮不一样,它不用火药,靠电磁力加速弹丸,速度能飙到非常高。日本这次公开的数据挺亮眼:弹丸速度达到2300米/秒,差不多是6.7倍音速;炮管寿命也突破了200发。
可能有人觉得200发不多,但要知道,电磁炮高速发射时,炮管磨损是世界性难题,打几十发就报废的情况很常见,200发已经算不错的成绩了。
不过有个细节藏不住:为了撑起这门炮,“飞鸟”号上装了四个塞满设备的集装箱。为啥要这么多?
因为电磁炮是“电老虎”,既要强大的电力供应来驱动发射,又要高效的冷却系统给炮管降温,少了这些根本玩不转。这也说明,日本现在的技术还没到“小型化”的地步,离装到现役军舰上还差得远。
![]()
日本敢说“比肩中国”,其实是拿咱们2018年的试验说事儿。当年咱们海军一艘舰艇上,确实出现过一门装在大型炮塔里的电磁炮原型机,当时也引发了全球关注。但日本忽略了一个关键:咱们只是“亮相”,没像他们这样高调公开细节,不代表进度慢。
更有意思的是和美国的对比:美国可是最早搞电磁炮的国家,2010年代就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呢?2020年代初直接叫停了项目,原因是技术瓶颈突破不了,海上测试一再推迟。而日本偏偏在这时候“接力”发力,还拿出了实弹测试结果,这波反差让不少人觉得“日本要弯道超车”。
但咱们得理性看:日本现在只是完成了“海上实弹打移动靶”,这是电磁炮研发的“中期考核”,不是“毕业答辩”。
咱们2018年亮相后,虽然没再公开新动态,但结合咱们在电力系统(比如航母电磁弹射器)、材料科学上的积累,进度大概率不会落后。毕竟电磁炮这东西,考验的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实力,不是靠单一技术就能领先的。
![]()
通俗解读:这门炮真能用在战场上吗?
先说说电磁炮的“理想状态”:一旦实用化,那可是海战“神器”。反导方面,能打高超音速导弹;反舰方面,2300米/秒的弹丸不用装炸药,光靠动能就能砸穿军舰装甲;对陆攻击更不用说,射程远还精准。更关键的是,它的弹药成本比导弹低多了,一艘船能装更多弹药,作战性价比超高。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有鸿沟。日本现在面临的难题,也是全球都没解决的:
第一,小型化,总不能让军舰带一堆集装箱来装设备吧?第二,持续发射能力,200发只是“单次测试上限”,实战中需要连续射击,炮管和电力系统能不能扛住?第三,精度控制,高速飞行的弹丸在复杂海况下,怎么保证每次都命中目标?
不过日本的野心不小,已经画好了路线图:除了海军舰载版,还想搞车载地面版。但从目前的进度看,要实现“实战部署”至少还得10年。美国搞了十几年都没成,日本想一步到位肯定不现实。
![]()
现在的格局很有意思:美国暂停了,日本高调测试,咱们闷头研发,德国、法国、土耳其也在跟风。日本这次公开测试,与其说是“比肩中国”,不如说是想在这个赛道上刷存在感,同时给美国表个态。“你不干了,我来扛旗”。
但说到底,电磁炮不是“放个炮仗”那么简单,它是系统性工程。日本这次的测试确实有进步,但离“改变海战规则”还差得远。至于和中国比,咱们还是那句话:闷声干大事,等真亮相的时候,自然有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