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传统文人画里的教子题材,人们总先想到笔墨间的功名期许,满是士绅叙事的雅致疏离。可齐白石偏不循常路,他以别样视角剖开生活肌理,让一幅画跳出俗套,藏进了市井烟火与真切人情。
文、图丨胡西林
今年春拍期间,中国嘉德拍卖寄来图录,“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有齐白石《夕阳望子图》。之后不久,在杭州西湖边北山街古招贤寺旧筑,嘉德拍卖带着部分书画作品做过一个小型巡展,《夕阳望子图》也在其中,那天我已经看了,很有看头。但因为装在镜框里,隔着玻璃看终不如意,拍照又有反光,有些遗憾。
图录印得好,还有局部放大,看图录比看镜框玻璃后面的原作过瘾。
《夕阳望子图》是齐白石的一幅忆事作品,忆什么事呢?忆当年邻家那个聪明可爱又调皮捣蛋的男孩,母亲忧其调皮,却“爱慈不能治”。孩儿喜涂画,以“写影本之纸”涂之,因为没有人指点,“劳不得似”。于是其母让孩儿求齐白石画个样稿作学习用。这是原委。这幅“课徒稿”今天大概率不复再见,而这件事却因为《夕阳望子图》被记载下来了,这是《夕阳望子图》别具意义之所在。
《夕阳望子图》未署作年。齐白石1917年进京,大约自居京十年开始以及之后的近十年间,因为念家常常作一些忆事念人的画,所忆包括祖父母、父母亲、师友,也包括农事、玩物、家什等,比如《柴筢图》《发财图》《铁拐李图稿》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所作。《夕阳望子图》也应属此列,大约作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初。
![]()
齐白石《夕阳望子图》
《夕阳望子图》绘松林瓦屋,屋里妇人端坐远望,两孩儿自外傅(旧时指家塾以外的教师)处学习归来,远远地向屋而行,一孩提篮、一孩捧书。于孩子言,画的是背影;于母亲言,虽是正面端坐,但是远远的,在俯视的构图里望去富有意境。齐白石画上四题,或诗或文,都是殷殷寄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夕阳望子图》是一幅教子题材作品。而在齐白石一生所绘不多的几幅教子题材作品中,《夕阳望子图》是唯一一幅以自己的亲历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作品。
我们虽然不知道画上四题前后相隔多久,但可以确定的是,画上四题齐白石不是画后即刻完成,更不是一次完成的。
这很有意思,从中可以领略齐白石完成这幅作品经历的“心思”过程。他是文人画家,讲究作画要有心思,作品的绘画呈现并不是作品的全部。绘画要有张力,写意要有意趣,张力与意趣既来自画,也来自文,二者都做到了才叫文人画。
《夕阳望子图》画的并不复杂,松树、平屋、孩子,远近分布,疏朗有致。画完了,他作审视,然后题跋。首题在左侧,两首七绝,四行长题:
乱走糊行口念书,先人道路那模糊。
他年得到为官去,不是人间好丈夫。
小欠安纯长可知,非从偏向即顽痴。
对人那事能言得,负却窗前望子时。
邻子读书图,白石山翁画并题,时居京华。
![]()
《夕阳望子图》首题为两首七绝
题完了,再作审视,感觉左右过于停匀,且言犹未尽。于是再题,交待画画缘由:
《夕阳望子图》
余故邻有林母,可氏女,有二子,初就学外傅。次子性乖,襁褓学语时即知巧词,每出归,独不由往径,母忧之,爱慈不能治。此子尝以写影本之纸涂画,劳不得似,母使之求于余作粉本,余画此图并题句,解说与之。白石山翁并记。
![]()
齐白石交代作画缘由
第一题从孩子角度看过去,责多于褒,名“邻子读书图”;第二题由母亲的眼睛看过来,既忧且慈,名“夕阳望子图”。一幅画两个题目,在齐白石的作品中很少见,因为齐白石在乎所画,在乎所题,更在乎教子,何以见得?一切尽在“望”字中!
因为在乎,他再而三、再而四题。那后续的题跋究竟写了什么,能让一幅画的温情更添几分?齐白石借笔墨传递的教子观,还有画中未说完的故事,这里暂不一一赘述。若想知晓完整脉络,欢迎关注2025年《中国收藏》杂志第9期,获取后续详细解读。
编辑丨王何
校对丨郑爽
设计丨周倩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