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那天晚上,我翻开手机,理想车主群炸开了锅。有人发了视频:一辆行驶中的MPV,车底冒出浓烟,车主慌张停车,孩子在后座哭闹,旁边邻居拿着手电筒照着底盘。画面短短几秒,心脏跟着一紧。车主群里一句接一句:别吓我,我也开着同款;这靠谱吗?官方快出来说话。
官方出来了。通告里写的是:涉及11411台车,冷却液腐蚀到电池铝板,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热失控。官方提出方案:对这批车的电池、电机、冷却液做整套更换,并提供10年20万公里延保。券商粗算,整单成本约20亿元。官方还在朋友圈回复一句话,老板李想写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万分之一概率,生命百分之百”。我读到这句话时,感到一股冷意。那是安全与成本、责任与信任之间最直白的博弈宣言。
我去翻群里更多细节。有人贴出召回单截图;有人发了和客服的通话录音;还有车主说,二手车商已经把一台跑了三千公里的MEGA挂到网上,价格比新车低了八万元,并且标注“含官方召回处理”,第二手市场开始把这次召回当成“准新车”促销点。
![]()
有车主挺开明的,评论一句:“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另一些车主愤怒:本来买的是安全感,现在变成了隐患。也有店员私下告诉我:MEGA原来喊的产能目标是每月8000台,实际最低月销只有一千出头。销量本就没达到预期,这次事件更像往伤口上撒盐。
人事层面也发生了震荡。内部消息称,14人被调整离岗,包括组长、总监,年终奖直接被清零。还有媒体报道,把两起问题并为一谈后,涉及岗位的调整数字上升到18人。对此,暂无权威部门的最终确认。我反复核对现有信息,只能把这些作为已披露的说法来呈现,真实情况有待公司进一步披露。
在群里,一个内部人士发了消息(未经官方证实):L系列同时出现下摆臂异响的问题,公司把两起事故一起算账,管理层决定大刀阔斧调整。员工们私下说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L级绩效,等于简历上刻了个‘瘟’字。”语气里满是无奈。这里面,不只是人事惩戒,更多的是组织对风险的重新评估与责任分配。可以把这看成一次企业的自我修正,也是一场代价不小的公开课。
![]()
技术层面,理想不只是换件那么简单。据小道消息,原计划今年发布的i6、i7推迟到明年,团队连夜改标定,把电池包高度抬高了7毫米,重新配了冷却液配方,宣称新配方能在零下40度不结冰。新方案估算每台车成本上升约2800元。这些改进的细节,公司尚未全部对外全面说明,有些技术说法来自内部流传,仍需官方权威认可。
同时,理想把一笔账也算得清楚:账面上还有约800亿元现金。这笔现金让企业有资本去赔付声誉,去换失去的信任。用市场化的话说,20亿元买一次教训,能换回更多用户的安全感与品牌长期价值。有人会说,这笔钱相当于去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确实,短期财务会被拉低,但长远来看,安全信誉是一家公司更难以用金钱补上的资产。
![]()
场景还原里有太多生活化的细节。那位车主停好车后,孩子哇啦大哭,他一边安抚一边拨打客服,声音压得低低的。我想象着晚上在外郊路边等救援的画面——扶着车窗的手背被冷空气拍得发僵,旁边邻居用手机录像,然后上传到群里,开始了连锁反应。这样的细节,让“召回”不再是抽象的公告,而是切实的焦虑和不安。
一个店员对我说的一句话很有穿透力:“现在买车的人,不只看续航,更多看的是品牌有没有把人放在第一位。”这句话触到了问题的核心:产品安全和企业决策的优先级,消费者会用钱包来投票。
我想提几点个人观察,跟大家聊聊为什么这次事件值得我们当做公共议题来讨论。
![]()
结尾我想说,理想这次付出的代价不止是那笔账。对用户来说,安全感被动摇了;对员工来说,职业与命运被市场和管理层的选择牵动;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关于纯电未来路线的反思。纯电不是唯一选项,但安全必须是前提。
大家怎么看?你会继续信任这个品牌吗?如果你是理想车主,收到了召回通知,会去做整套更换吗?底下评论区聊聊你的立场和亲身经历,别吝啬你的细节,我会把有代表性的留言整理后再回访跟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