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医院病房里,63岁的陈阿姨正躺在病床上,满眼的不安。她原本身体一直不错,只是最近几周反复腹胀、消瘦,突然变得吃不下饭。
家人带她四处辗转求医,最终却被诊断为胰腺癌,而且已到晚期。医生的话让全家如坠冰窟:“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现就是晚期,治疗进展快且预后差。”
很多人认为“癌症=绝症”,但其实医学已经攻克了不少恶性肿瘤,比如早期乳腺癌、结肠癌,多数可以长期生存。
但有些癌症,依然让全球医学界束手无策,病程发展快、早期难察觉,等发现时常常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哪些癌症上了“最难治排行榜”?为什么它们如此“凶险”?有办法提前防范吗?尤其是第三种,你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讲清楚。
如果你对自己的健康有些担忧,或者家有中老年亲人,一定要看到最后。希望本文能帮助你增加对高危癌症的认识,早做准备,关键时刻能保命。
![]()
胰腺癌、肝癌、胃癌、胆管癌、肺癌中的小细胞肺癌等,连续多年位居“最难治癌症排行榜”。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恶性程度高、发现时已晚、治疗有效率极低。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胰腺癌5年生存率仅7.2%,远低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后者约60%-80%)。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早期几乎无症状,等腹痛、黄疸、消瘦等出现时,病情多已发展。胰腺位置隐蔽、血运丰富,极易发生远处转移,平均确诊时80%以上为晚期,外科手术切除机会极少。
肝癌。则大多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乙肝、丙肝感染、长期酗酒是高危因素。肝脏组织再生能力极强,恶性肿瘤难以早期察觉。数据显示,中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3%,部分患者从确诊到离世不到半年。
![]()
胆管癌和小细胞肺癌。同样“低调又致命”。胆管癌隐匿性极强,黄疸、消瘦等症状出现已非常晚。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5%,但进展迅速、极易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5%。
为什么这些癌症如此棘手?核心原因有三点: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缺乏早期筛查手段。病灶未出现明显体征时,很难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而确诊后的治疗选择有限,许多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这些癌种中尚未取得突破。
癌症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从正常细胞到肿瘤的过程,往往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但令人恐惧的是,许多患者直到出现严重不适才就医,此时已无法手术,效果极差。
以胰腺癌为例,很多患者前期只是偶感消化不良、轻微腹胀。有的被误以为是胃炎,延误正规检查。等出现典型黄疸、体重骤降(短期内下降10%-15%),癌症多已广泛转移。
![]()
肝癌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度乏力、肝区不适,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正常也不能排除风险。数据显示,中国肝癌患者一年生存率不足38%,绝大多数发现时为中晚期。
胆管癌患者直到皮肤、巩膜发黄、严重瘙痒才发现问题,而这通常是肿瘤阻塞胆道后的表现。小细胞肺癌患者大多因反复咳嗽、咳血就医,影像检查显示肿瘤已扩散。
这些“沉默”的杀手往往没有特异信号,或症状极容易被忽视。医学界一直呼吁高危人群定期筛查,但目前仅限肝癌部分高危人群(乙肝携带者等),胰腺癌、胆管癌仍缺乏有效手段。
虽然这些癌症难治,但并非无计可施。医学数据显示,40%以上的肝癌、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可被干预,只要生活中谨记某些原则,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远离高危因素。长期酗酒、吸烟、进食高油脂、腌制食物、长期慢性炎症、肥胖、乙肝病毒携带等,均会增加肝胆胰恶性肿瘤发病概率。有慢性乙肝、丙肝者要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和B超,坚持服药控制病毒。
![]()
饮食科学,少油少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内,动物脂肪、腌制类食品摄入需严格限制。
戒烟限酒,预防癌变。吸烟被证实与小细胞肺癌、胰腺癌等高度相关。数据统计,不吸烟者发病率比吸烟人群低近40%,戒烟可逐年降低多种癌症风险。酒精摄入量每周不超过50克为宜,女性更应注意。
重视体重管理、增加运动。肥胖是胰腺癌、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运动、保持BMI在24以下,被证实可降低近50%的肝癌风险。
出现警示信号要警觉。如腹胀、恶心、黄疸、体重异常下降,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科、肝胆外科等专科检查,勿自行拖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