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批车圈 “浮夸风”:吹出来的流量,撑不起真口碑
最近刷到新华社怒批汽车行业的 “浮夸风”“巧嘴风”,看完真是戳中不少车主的槽点 —— 这两年买车像拆盲盒,不是看产品好不好,先得懂车企的 “话术黑话”。
![]()
就拿发布会来说,现在不开成 “术语秀场” 都不好意思叫新车发布:普通电机能叫 “降龙电驱”,基础悬架敢吹 “凌波微控”,网友吐槽这是 “语言腐败”,把简单技术裹上 “武侠风” 的壳,搞得配置表像山海经词条,想买车得先翻 “车企词典”。
更离谱的是车企老板的嘴:有人说 “BBA 是落后玩意儿”,有人吹 “千万以内最好”,甚至敢说 “开车能延寿三十年”,智驾还没通过全场景测试,就直播说 “上车能打盹开上千公里”,这些降智言论居然还有人信,本质就是拿流量当遮羞布。
![]()
拉踩友商更是成了发布会 “保留节目”:你说续航长,我暗戳戳说 “虚标才敢吹”;你推新智驾,我阴阳 “某品牌连高速都搞不定”。
迷信 “黑红也是红”,哪怕被骂上热搜也觉得是 “热度到位”,但这种恶性竞争除了搅浑行业水,对车主半点儿好处没有 —— 去年就有车企因为拉踩友商吃了官司,最后还是得赔礼道歉,纯属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浮夸风还吹到了数据里:“5 分钟订单破万”“1 小时锁单 2 万” 看着唬人,实际是 “盲订不算真订单”“退订率能到三成”,甚至有车企靠 “内部下单” 刷数据,营造 “一车难求” 的假象。
![]()
频繁发 “日榜”“小时榜”,把销售数据变成营销工具,既让消费者分不清谁真谁假,也逼得其他车企跟着卷 —— 你发 “5 分钟破万”,我就得吹 “3 分钟锁单”,最后大家都在玩数字游戏,没人踏实搞研发。
更让车主窝火的是 “压负面”:交车要签 “保密协议”,车出事故了被强行抠车标、盖黑布,发个吐槽视频账号直接没了,连政务号都能被 “OTA 掉”。
咱花几十万买的是私人财产,不是车企的 “宣传道具”,这种 “只许夸不许骂” 的霸权,早把行业的真实底色捂得严严实实。
其实这乱象背后是新能源行业的 “成长焦虑”:10 月新能源销量占比刚破 51.6%,蛋糕大了竞争也疯了,有些车企不想着怎么把续航做实、把智驾做稳,反而靠营销走捷径 —— 毕竟研发要砸几年钱,话术包装只要练张嘴。
![]()
但汽车是技术活,去年某车企靠 “吹智驾” 火了半年,结果实际体验拉胯,销量直接跌了四成,就是最好的例子:消费者买车是看开着顺不顺、修着贵不贵,不是听你吹得有多响。
新华社说 “浮夸赢不来真口碑,巧嘴说不出硬实力”,这话算说到根上了。现在车主越来越清醒:你吹 “武侠电驱”,我先看加速有没有虚标;你说 “订单破万”,我先查真实交付量。
等监管再严点、消费者更懂行,这些花架子早晚得被市场淘汰 —— 毕竟能让车主掏钱的,永远是 “冬天续航不掉半”“智驾能安全过匝道” 的硬实力,不是嘴上的 “花拳绣腿”。
![]()
你有没有被车企的浮夸营销坑过?评论区聊聊那些让你无语的 “车企黑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