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水是生命的源泉。而泉水,作为人类能直接获取的最洁净水源之一,自文明诞生起便与生活紧密相连——世界各地虽多有泉眼,中国的泉水却不止于“饮用”:它不仅孕育出独特的泉水文化,更深度融入社会运转,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漕运,便是泉水价值的重要体现。《尚书·禹贡》中“浮于汶,达于济”的记载,就描绘了船只沿汶水顺流而下衔接漕运的古老图景,而莱芜的泉水,正是汶水重要的水源补给。
![]()
莱芜便是这样一处与泉水深度绑定的地方。它并非如今常说的“泉城”,却曾是名副其实的泉源富集之地:北部、南部、东部皆为山峦,仅莱城所在的中部与西部是平原,山环之间的沟壑谷地中,城东、城北、城南等山区涌出无数名泉,滋养着一方水土。明清时期,县府甚至专设“泉夫”疏浚泉源,所需“差银”一度占全县“力差”开支的大半,足见泉水在当地的重要性。可惜后世因铁矿、煤矿的开采,许多名泉渐次枯竭、湮没,但我们仍能从存世的文献中,窥见它当年“泉城”的风貌——这便是由莱芜学者张梅亭编纂的《宣统莱芜县志》。
![]()
张梅亭(1858—1933),字雪安、松庵,号对溪,莱芜曹家庄人,9岁便能诗作文,20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40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进士,是莱芜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他深知家乡旧志已失修200余年,文献散佚严重,于是自1894年起便以私人之力投身县志纂修。即便后来赴京任礼部主事,他也未曾中断资料积累,更曾骑小毛驴遍历莱芜的山山水水,实地考察地理、泉源、古迹,历时4年完成初稿。辛亥革命后(1911年)他归乡闭门修订,补其缺漏、四易其稿,又经数年打磨,最终在莱芜亓氏等望族的捐款资助下,将这部凝结心血的县志付梓。这部县志虽题为“宣统”,实则定稿于1922年(民国十一年),由济南启明印刷社铅印出版,共22卷首1卷,涵盖地理、建置、泉源、人物等35类细目,其中《泉源》篇正是他实地走访的成果,记载了莱芜境内四十九眼古泉的详实信息,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盛赞为“在地志中殊为罕见杰构”,也是莱芜现存最详实的旧志之一。现将其中《泉源》篇原文完整录下:
泉源
莱芜泉源,原以资运,每岁河道递查在册,防泉夫以时疏瀹,重其事也。漕政即废,不复能其疏导,而居民乃时时填淤,以与泉争尺寸之地,于是莱之泉将尽湮矣。今一一著之于篇,以俟后之留心水利者。
城西区域
- 郭娘泉:在城西十二里(在高庄镇东、西泉河村),入牟汶。泉如万珠喷溅,夏日中暑者饮之立愈。世传郭娘洗锦于此,故名。(该泉与鹏山泉、余家泉并称为莱芜历史上三大名泉)
- 牛王泉:在城西二十五里,入牟汶。
![]()
- 韩家港泉:在城西四十三里,入牟汶。
- 片壁泉:在城西十四里,入牟汶。
- 卢家庄泉:在城西二十五里,入牟汶。
- 王家沟泉:在城西三十里,入牟汶。
- 青杨港泉:在城西三十里,入牟汶。
- 半壁店泉:在城西三十五里,入牟汶。
- 贺家湾泉:在城西五十里,入牟汶。
- 五龙口泉:在城西四十里,有五脉萦纡如五龙,入牟汶。
- 西夹沟泉:在城西三十三里,入牟汶。
城北区域
- 乌江泉:在城北二十八里,入牟汶。
- 水河泉:在城北三十五里,入牟汶。
- 雪坪泉:在城北六十五里,入汶经流。
- 小龙湾泉:在城北六十里,入汶经流。
- 大龙湾泉:在城北四十里,入牟汶。
- 镇里泉:在城北二十里,入牟汶。
- 辛兴泉:在城北二十里,入牟汶。
- 吕公泉:在城北八十里,入汶经流。
![]()
- 青桥泉:在城北二十里,入牟汶。
- 西碧泉:在城北二十五里,入牟汶。
- 龙兴泉:在城北十五里,入牟汶。
- 北海眼泉:在城北二十五里,入牟汶。
- 垂杨泉:在城北二十五里,入牟汶。
- 北夹沟泉:在城北三十三里,入牟汶。
- 沙湾泉:在城北三十三里,入牟汶。
- 李家湾泉:在城北五十八里,入汶经流。
- 凉坡泉:在城北六十里,入汶经流。
- 老龙泉:在城北六十二里,入汶经流。
- 黑龙泉:在城北六十一里,入汶经流。
- 助沙泉:在城北三十五里,入牟汶。
城东区域
- 鹏山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入牟汶。(莱芜历史三大名泉之一)
- 赵家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入牟汶。(其北侧曾为古代牟国遗址)
- 斜里泉:在城东二十四里,入牟汶。
- 双龙泉:在城东二十四里,入牟汶。
- 马泉:在城东三十里,入牟汶。
城东南区域
- 莲花池泉:在城东南三十里,入牟汶。
- 张家湾泉: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入牟汶。
- 朱家湾泉:在城东南二十八里,入牟汶。
- 湖眼泉:在城东南三十里,入牟汶。
- 青泥沟泉:在城东南四十里,入牟汶。
- 坡里泉:在城东南五十里,入牟汶。
- 海眼泉:在城东南六十里,为牟汶上源。
- 连珠泉:在城东六十里,入牟汶。
- 坡草泉:在城南五里,入牟汶。
城西北区域
- 鱼池泉:在城西北三十里,入汶经流。
- 星波泉: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入汶经流。
- 逯马泉:在城西北五十里,入汶经流。
- 龙泉:在城西北二十里,入牟汶。
- 大龙泉:在城西北四十里,入汶经流。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莱芜当年的名泉多已难寻踪迹,但这些泉水曾汇集而成的牟汶河、嬴汶河,作为大汶河的重要源流,仍是滋养莱芜的母亲河。如今,莱芜区仍有167处泉水、72处名泉被列入济南“千泉之城”保护名录,延续着泉水的脉动。而透过《宣统莱芜县志》中这篇百年前的珍贵记录,那些曾飞珠溅玉、滋养民生、接济漕运的古泉,仍清晰可辨——这足以证明,莱芜确曾是一座藏在鲁中群山里的“泉城”。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名虎山遗客,煜阳子
![]()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