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从自家鸡窝里把刚下的鸡蛋摸出来,那母鸡就在旁边瞅着,它咋就跟“没事儿鸡”似的?顶多咕咕两声,挪个窝儿,压根不像护崽的老猫老狗那样急眼。它跟人类的关系真这么铁吗?脾气好到没边儿了?
要弄明白这事儿,咱们得先整清楚一个关键的点:在鸡的“世界观”里,它下的那个蛋,在刚离开身体那一阵子,还真不一定是它必须拼死保护的“亲生孩子”。
![]()
这话听着可能有点怪,但你得站在鸡的角度想想。对一只母鸡来说,下蛋这个行为,首先是一种生理本能,就跟咱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差不多。
尤其是经过人类几千年选育的家养鸡,下蛋的频率可比它们的野生祖先红原鸡高多了,很多时候下蛋就是一种规律的生理活动。
![]()
那啥时候鸡蛋才正式升级成“鸡宝宝”呢?答案是抱窝的时候。也就是母鸡开始趴在蛋上不动窝,用体温去孵蛋那阵子。
这个时候母鸡身体里的激素水平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叫“催乳素”的激素飙升,这会让它母性大发,变得特别有攻击性,谁靠近它的窝就跟谁急。
![]()
这个状态,咱们农村常叫它“抱窝鸡”,那可真是不好惹。所以你看,关键区别就在这儿:平常下蛋,那是“日常任务”;而趴窝孵蛋,那才是“开启育儿模式”。
你没等它开始孵就把蛋捡走了,它可能压根还没进入那个“护犊子”的状态呢。
![]()
鸡的脑容量不大,它们的认知能力和那些能清楚记得自己每个孩子、有复杂情感的哺乳动物不太一样。它们对“蛋”和“孩子”之间联系的认知,可能没那么直接和牢固。
一个刚下的、凉冰冰的蛋,在它看来,可能更像是一件“产品”,而不是一个需要立刻投入全部母爱的“后代”。这种认知上的“延迟”或者“模糊”,也让它在蛋被拿走初期,反应没那么激烈。
![]()
还有一点挺重要,咱得聊聊鸡是怎么被驯化的,野生的红原鸡一年就下一两窝蛋,一窝也没几个,孵蛋育雏是它们繁殖后代必须的、非常严肃的行为,护崽本能极强。
但人类为了多吃鸡蛋,一代一代地挑选那些下蛋多、抱窝倾向(就是老想孵蛋的那个劲儿)弱的鸡来养。这么经过好几千年,现在的很多蛋鸡品种,那个“想当妈妈”的念头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
咱们老祖宗不知不觉中,就把鸡的脾气给“选”得温顺了,让它们更能容忍蛋被拿走。这可不是鸡天生跟人亲,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你可以理解为,这是鸡为了适应人类生活,在进化上做出的一种“妥协”。
另外,鸡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它的行为,如果是散养的“溜达鸡”,活动空间大,它可能对某个特定的下蛋地点没那么强的领地意识。
![]()
而笼养鸡的空间就更有限了,它的行为模式更加固定,对人为的干扰(比如每天捡蛋)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下了蛋,过会儿两脚兽就会来收走,这成了它日常规律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反应自然就平淡了。
![]()
鸡也不是完全没脾气,你要是故意去挑衅一只正在孵蛋的抱窝鸡,或者去掏它翅膀底下藏着的小鸡崽,你看它啄不啄你就完了。它那尖嘴叨人一下也挺疼的。
而且有些品种的鸡,或者个体性格比较倔的母鸡,就算没抱窝,你捡蛋时它也可能表现出不安、咕咕叫地警告你,只是通常不会上升到拼命的地步。
![]()
鸡看到蛋被拿走不生气,真不是因为它脾气好到逆天,或者跟人类有啥过命的交情。这背后,是鸡的生理机制、认知水平、人类千年驯化史共同影响的,是鸡在它的进化路上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
下蛋是本能,孵蛋才是母爱的开关,人类捡蛋,正好卡在了它“母爱爆棚”模式开启之前。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平时院里溜达的那只母鸡,也挺有意思的?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