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3 秒用 AI 把枸杞 P 成发霉样,钱退了货还留着,这波血赚!”
双十一期间,这样的 “薅羊毛教程” 在社交平台悄悄流传,而很多商家都苦不堪言,直呼这也太没良心了。
![]()
本该方便消费者维权的 “仅退款” 机制,没想到如今成了部分人用 AI 造假白嫖的工具,百元内小商品沦为重灾区。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底线的薅羊毛
“您收到一笔申请仅退款的订单。”
服装店客服瑶瑶看到这条售后消息时,刚第一时间准备核实,结果点开买家发来的图片后当场愣住了。
![]()
整件衣服的光影完全对不上,而且细节处很是模糊,只有买家指出有问题的地方非常清晰,这是 AI 生成图片的典型痕迹。
见此情形,瑶瑶提出让买家换个角度拍段视频验证,对方却拒不配合,反复强调 “商品有问题,必须仅退款”。
更让她无奈的是,有些买家连基本的伪装都懒得做,图片上还留着 “AI 生成” 的水印,甚至裁图都没裁干净,错位的元素一眼就能识破。
![]()
西安某商家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他在网上经营着一家陶瓷工艺品店,所有商品都采用 “泡沫套 + 防震棉 + 纸箱” 的三层包装,按理说不会出现运输破损。
可不久前他却收到一条售后申请,买家称收货后商品就破碎了,还附上了的图片证据。
结果商家用检测工具一查,发现这竟然是赤裸裸的AI合成,根本不是实际图片。
![]()
历经此事后商家不由得感慨道:“要是没仔细核实,这单就白白损失了,现在有些人实在是太离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现在现在看到带裂纹、破损的售后图,第一反应就是先检测是不是 AI 做的。
而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从微博上网友晒出的 “成功经历” 来看,有人把新鲜水果 P 成发霉的,把完好鞋袜 P 成破洞的,把全新化妆品 P 成损坏的,涉及服装、美妆、生鲜、陶瓷等多个类目。
![]()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双十一期间,AI 造假相关的 “仅退款” 申请量环比上涨 187%,其中百元内商品占比超 70%。
更离谱的是,这种造假行为还形成了攀比风气,有人在社交平台炫耀 “一个月靠 AI 退款赚 2000 元”,甚至分享 “避坑技巧”。
他们果断选低价商品,因为商家维权成本高的缘由,所以大概率不会较真”“指令要细致,比如‘给苹果加自然霉斑,边缘模糊,符合自然光’”。
![]()
而AI 造假之所以能大面积蔓延,背后离不开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灰产揭秘
记者以学习者身份接触到一位 “教程卖家”,对方直言不讳:“支付 288 元学费,就能拿到全套‘仅退款’窍门,包括 AI 工具选择、指令编写、售后沟通话术,一个账号大概能成功退款 30 次。”
而这套 “教程” 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先拍下正常商品,再用手机拍张原图,再打开 AI 工具,输入 “给商品添加霉斑 / 破洞 / 裂纹” 等指令。
![]()
等待几秒后,一张十分逼真的瑕疵图片就出现了,最后把图片发给商家申请仅退款,坐等资金到账。
而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人免费分享简化版教程,配上一步步的操作截图,门槛低到几乎人人能学。
更有人还提供 “代 P 图”“代申诉” 服务,单次收费 30-50 元,部分团队手握上千个 “养号” 资源,专门帮人批量申请仅退款。
![]()
这些造假者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正是摸准了商家的软肋。
百元内商品单价低、订单量大,商家很难逐一仔细核实每笔售后申请。
而且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单笔几十元看似不大,但维权的成本既麻烦也高得离谱 。
申诉需要整理证据、对接平台客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超商品本身的价值,很多商家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 AI 技术的升级,造假图片的仿真度越来越高。
如果指令足够细致,生成的瑕疵图片几乎难以辨识,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普通 AI 生成图的识别准确率仅 65%,精细指令生成的假图识别难度提升 40%,这给商家和平台的审核带来了巨大挑战。
现在AI 技术的滥用,正在让电商生态陷入 “双向设防” 的尴尬境地。
双向困局
商家一边要提防买家用假图骗退款,另一边部分商家也滥用 AI 美化商品,导致消费者对电商图片失去信任。
![]()
山西一位经营清洁剂的商家算了一笔账,一瓶售价 29.9 元的清洁剂,扣除进货成本、运费、包装材料、平台抽佣和广告费后,净利润只有 2-3 元。
而遇上一次 AI 造假退款,相当于要多卖十几单才能补回来, 因为是夫妻店,所以也没精力跟每笔可疑售后死磕,有时候只能自认倒霉。
这类中小微商家是 AI 造假的主要受害者,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的售后团队,也缺乏 AI 检测工具,一天要处理几十个订单,从打包发货到回复客服忙得脚不沾地。
面对看似 “证据齐全” 的售后申请,往往只能被迫同意仅退款,据某电商从业者联盟统计,2025 年已有超 2300 家中小商家因频繁遭遇 AI 造假退款,被迫关闭店铺。
而消费者这边也在承受 AI 滥用的后果,不少商家用 AI 生成美化后的商品图,把普通玩具、饰品、衣服 P 得近乎完美,甚至用虚构的模特图、场景图和买家秀做宣传。
消费者下单后收到实物,发现与图片差距巨大,“图上精致如画,实物粗制滥造” 的情况屡见不鲜。
![]()
这样的对立局面正在摧毁电商生态的信任根基,某电商调研显示,68% 的消费者表示 “不敢完全相信电商图片”,下单前要反复查看差评和真实买家秀。
而72% 的中小商家称 “每月至少遭遇 3 次 AI 造假退款申请”,已经形成了 “看到售后图先怀疑造假” 的条件反射。
面对愈演愈烈的 AI 造假骗退款乱象,平台、商家和消费者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一场 “信任保卫战” 已经打响。
平台、商家、消费者该如何止损?
平台方面,多个电商已经出手整治,建立了账号诚信体系,覆盖异常仅退款、网图 / P 图等行为。
![]()
而有些平台则引入 “AI 图片溯源系统”,可检测图片是否经过合成,2025 年双十一期间已拦截可疑退款申请超 12 万笔。
此外部分平台还调整了售后规则,很多平台已逐步取消 “仅退款” 默认选项,消费者的退款不退货申请需由商家自主处理。
如今一些商家也在摸索自保技巧,退款或补偿时要求买家提供多角度视频验证,还会让买家拍摄商品 logo 特写、实时时间戳等细节,通过对比关键信息发现破绽。
![]()
电商服务平台也推出了 “AI 伪图检测插件”,中小商家可免费使用,识别准确率达 89%,大大降低了识别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分清 “正当维权” 和 “恶意造假” 的界限。
如果确实收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可通过拍摄真实图片、视频等方式维权。
但如果为了占便宜伪造证据,不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
AI 本是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的好工具,可当它被用来造假骗钱,就变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
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的规则完善、商家的诚信经营,更离不开每个消费者的底线坚守。
别让 “聪明” 用错了地方,也别让本该方便大家的售后机制,变成少数人薅羊毛的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