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年第五届中国肿瘤放射外科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外顶尖专家达成共识:以第六代射波刀、超弧刀为代表的放射外科技术,正推动肿瘤治疗从“有创根治”向“无创精准”转变。这项技术不仅在早期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领域疗效媲美手术,更在晚期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通过高精度、高剂量照射,为患者带来长期控制甚至治愈的新希望。
精准无创,放射外科成为肿瘤治疗的核心力量
本次大会会聚了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宝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分会首任放射外科主任委员龙志雄教授等权威专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放射外科已从辅助手段升级为肿瘤根治的核心方式,其适用范围覆盖几乎所有影像可见的实体肿瘤。
第六代射波刀与超弧刀在精准度上实现重大突破。第六代射波刀治疗精度达到亚毫米级(<1mm),配备呼吸追踪系统,可实现射线与肿瘤的“实时同步”。患者在无需开刀的情况下,躺30—60分钟即可完成单次治疗。超弧刀则采用多弧动态调强技术,形成与病灶高度契合的剂量分布。
![]()
在临床效果方面,大会主席龙志雄教授指出,早期肺癌患者采用放射外科治疗后,3年生存率超90%,5年生存率约60%,与手术相当且生活质量更优。对于局限期胰腺癌,超弧刀治疗的2年生存率达到46.7%,高于国际报道的43.7%。
立体定向放疗与药物协同拓展晚期治疗新空间
针对放疗在当代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问题,李宝生主委表示:“随着药物的进步,放疗在综合治疗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但作用并未减弱。”
李宝生指出,在晚期患者中,药物治疗有效的基础上加入放疗,能带来更好的肿瘤控制和生存获益。他进一步说明:“在局部晚期患者中,因药物进步,放疗模式也得以调整,例如从常规分割变成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模式,从而发挥更大作用。”
![]()
在鼻咽癌治疗方面,李宝生介绍,采用超弧刀联合靶向药物,不仅将5年局部控制率提升至95%以上,还显著降低了口干、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他强调,未来应加强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
正制定中国特色肿瘤放射外科标准,推进技术普及
大会主席龙志雄教授在采访中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技术进展与中国实践。他指出,当前放疗靶区规划中存在“边界过大、剂量上不去”的问题。为此,全国100多位专家正共同起草《立体定向放疗团体标准》,旨在规范技术细节。
考虑到中国患者多住院治疗的特点,该标准拟推荐10次左右的分次方案。龙志雄表示:“这一方案既保证疗效,又使副反应可控,更贴合中国实际。”对于设备有限的医院,他建议可通过负压固定等简易方式,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开展技术。
在晚期肿瘤方面,龙志雄强调,立体定向放疗可与靶向、免疫治疗协同,对残留或转移病灶进行大分割、高剂量照射。他特别提到,对于常规放疗不敏感的胰腺癌等肿瘤,通过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能使生物学效应显著提升,增强肿瘤杀灭效果。
![]()
![]()
龙志雄透露,该团体标准已正式立项,计划于2025年11月20日再次召开审查会议。标准将凝聚国内顶尖专家共识,推动技术规范化、普及化,最终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谭新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