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张煦 谢珊
在中原大地的山川河谷间,一道由科技支撑、责任筑牢的地质灾害“安全防线”正愈发坚实。
近3年来,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坚守地质灾害零伤亡的金标准,实现了从精准预警到工程防控、从装备支撑到体系创新的全方位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预警前哨精准发声 值守防线日夜不松
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关卡”,更是守护安全的关键前置环节。作为省级技术支撑核心,该院3年来累计精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05期,其中橙色预警28期、黄色预警218期,用数据与专业为安全预警“导航”。
为确保预警信息“跑在成灾前”,该院构建起多渠道、广覆盖的发布体系,累计推送预警信息近36.68万次。其中,邮件传递5707次、短信直达35.98万次、电视台播报242次、互联网发布1020次,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信息传导网络,实现预警信息高效落地。2025年,该院协助省自然资源厅编制《河南省地质灾害分级预警指导意见》与《监测预警响应指南》,为全省预警响应提供标准化支撑,首次实施12小时加密预警与3小时短临预警提醒,动态调整预警区域,为基层临灾避险赢得宝贵“窗口期”。
值守一线的坚守同样不可或缺。该院组建青年技术骨干团队,实行24小时双人双岗、院领导带班、正高级专家轮值机制,3年累计值守503天,投入2162人次。每日编报的《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日报》成为省级决策关键依据。同时,密切跟踪雨情汛情,高效处置气象信息1402次,对市县开展常态化抽查调度3884次,确保全省防治工作“一盘棋”。
监测网络全域覆盖 “地下长城”可知可控
地面沉降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领域,河南省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工程作为省自然资源厅重点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该院迎难而上,组建6个项目组,历时一年奋力攻坚,于2025年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标志着我省在地面沉降精准防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项总投资7.12亿元的工程,覆盖郑州、开封、安阳等9个重点地市,高标准建成基岩标30座、分层标60组,配套建设地下水位监测孔291个、孔隙水压力监测孔166个,累计钻探进尺超22万米,构成要素齐全、覆盖重点沉降区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工程建成后,我省首次实现对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的实时、毫米级感知,彻底扭转以往被动应对局面,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安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韧性提升筑起坚实防线,成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标志性成果。
装备升级赋能实战 空天一体提质增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院申报实施的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1591万元,着力强化“人防+技防”监测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隐患早发现、风险早管控、险情早处置”,让防灾减灾更具科技含量。
应急指挥通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全面升级的指挥与会商系统,构建起“固定—机动—便携”三位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可实现灾害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实时超清视频交互与地形数据可靠传输,大幅提升响应能力与决策效率。地面调查精度与效率同步跃升,边坡雷达、受限空间无人机、无人测量船等行业领先设备的配置,显著增强野外单兵作战与精准勘测能力,即便在人员难以抵达的复杂险峻地带,也能完成高精度勘察任务。
航空监测体系的初步建成更让野外调查迈入“空天地”一体化新阶段。2套大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多镜头倾斜摄影平台及5套无人机自动机场投入使用,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自动巡查、精细建模与远程实时监测,让隐患排查无死角、无盲区。
三载耕耘,砥砺担当。在2025年度该院“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部署会上,该院院长闫红山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院上下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强化科技硬实力,充分发挥省级技术支撑核心作用,为打赢每一场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守护中原大地安澜提供坚实保障。”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崭新开篇的历史交会点,该院正以履职尽责的担当精神、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中原大地书写人民满意的平安答卷。未来,该院将继续秉持初心、锐意创新,不断锻造更强大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引擎,为谱写现代化河南建设新篇章再立新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