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世事件是缓和了吗?可以说:暂时算是缓和了!
过去一个半月,该事件愈演愈烈,引发全球产业链震荡。本周,这场“半导体劫案”终于迎来新的转折点。先是荷兰宣布将放弃接管安世控制权,接着又表示将派高级代表团来华寻求磋商。
![]()
来看看最新进展:
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荷兰政府已表示,在中方恢复向欧洲市场(包括 Nexperia 所在供应链)正常芯片供货的情况下,愿意放弃或撤销其对 Nexperia 的干预措施。
然而,2025年11月13日的两则新动态,使局势再次变得微妙: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采访中称“即使重来仍会干预”。这一言论立即引发中国方面强烈不满,并被视为“态度前后矛盾、缺乏诚意”。
中国商务部随即回应:对此表示极度失望和强烈不满,并强调荷方必须为全球供应链动荡承担责任。
同日,荷兰宣布将派高级代表团赴华磋商,但未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中国商务部强调荷方需承担全球供应链动荡责任,并敦促其采取建设性行动。
总体来看:
荷兰态度正在摇摆,从强硬 → 试图收场 → 言论又回硬 → 宣布来华谈判。这说明事件虽有缓和,但仍处于博弈与反复阶段。
事件脉络:从强制接管到供应链反噬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理解整个事件,我们再回顾一下关键时间线:
2025年9月30日:荷兰突然“冷战法案”接管安世
荷兰依据美国的所谓50%股权穿透规则,依据荷兰用自冷战初期以来从未启用过的《物资供应法》,直接冻结中国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和控制权,剥夺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任命外籍董事掌控公司。该行为被视为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极端动作。
2025年10月4日:中国反制:暂停安世出口
中国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产品出口,导致其全球供应链中断。安世80%的封装产能集中在东莞,荷兰掌控的总部没有中国工厂的芯片,此举直接导致欧洲的汽车工厂面临无芯片可用,被迫大规模停产的风险。这个成为事件的首个转折点。
2025年10月26日:荷兰试图反制,却遭“国产替代”
安世荷兰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试图施压中方妥协,但安世中国启动“生产自救”模式,转用国产晶圆替代,产能迅速恢复。这一结果进一步让荷兰陷入被动。
2025年10月31日:中美达成“穿透性规则”缓和协议
荷兰法律依据被削弱,国际压力增大,荷兰开始出现“收场”迹象。中美达成协议暂缓“穿透性规则”,荷兰政府陷入被动。
2025年11月7日:荷兰首次松口
11月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恢复中国CEO的职位,只要中国恢复对全球市场的芯片供应即可。这也是事件首次出现缓和信号。
同一天,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Aumovio CEO宣布公司在安世半导体芯片供应危机中获得出口豁免。“供应链恢复”的消息进一步为市场降温。
2025年11月13日:荷兰言论反复,宣布赴华磋商
荷兰经济大臣发表争议言论,中方强烈谴责;荷兰宣布派代表团赴华磋商,事件仍处僵局。
深度分析:荷兰为何摇摆?
事件看似是接管—反制—反转,实则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深层博弈。
荷兰一开始想通过卡住晶圆,让中国工厂动不了。但结果却是:国产晶圆替代迅速顶上,并未造成预期影响。
这直接反向施压给到欧洲汽车产业,让其几乎“断粮”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荷兰在11月突然开始“释放善意”。
不过,荷兰内部仍有政治力量推动“继续强硬”,这就是为何出现:一边说放弃接管,一边又说“如果重来仍会干预”。
因为,安世事件不仅是企业控制权之争,更涉及:供应链安全、科技管制体系、中欧关系走向、中美芯片大框架。因此荷兰无法轻易“下台阶”。
接下来可能走向,大概有两种可能:
1.双方达成初步和解,荷兰撤销接管权,中方恢复供货,欧洲产业链变稳定,荷兰也需要一个“体面的退出”。这个概率是非常高的。
2.荷兰继续公开表态强硬、实际寻求妥协。
无论结果如何,现在主动权在我们这边!
所以归还安世半导体是必须的,但赔礼也是必须要给的,等我们想好了要什么赔礼才合适,那这事才算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