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小鹏汽车2025年三季报的发布,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寒冬”中点燃了一束火种。
三季报“盈利改善”
前三季度总营收达544.66亿元,归母净亏损收窄至15.23亿元,净利润率较上年同期的-14.17%大幅改善至-2.80%。
更关键的是,综合毛利率首次突破20%,汽车业务毛利率达13.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叠加11.6万台的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149.3%),标志着公司从“规模扩张”向“盈利改善”的关键跨越。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降本增效的阶段性成果与技术溢价的初步兑现,在行业价格战惨烈、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小鹏用数据证明了其战略转型的韧性。
拆解盈利改善的核心逻辑,制造成本、物料成本与渠道成本的三重优化形成合力:肇庆、广州工厂满负荷运转带来单车折旧摊销下降3200元,与核心供应商的阶梯价协议让电池成本降低8%,“直营+经销”混合模式推动单店月均交付提升42%,最终实现单车亏损从2.1万元收窄至0.33万元,483.3亿元的现金储备则为后续竞争筑牢安全垫。
技术变现成为小鹏破局的核心筹码,彻底重塑了其估值逻辑。当同行仍聚焦于智能驾驶功能迭代时,小鹏已率先将技术转化为高毛利收入引擎。
三季度技术服务收入达23.3亿元,占总营收的11.4%,毛利率高达62%,远超整车业务盈利水平。
其中,VLA第二代大模型随主力车型标配,以1.5万元/套的定价实现68%的选装率,单季贡献11.7亿元收入;与大众集团的CEA架构合作进入交付里程碑,不仅收取7.4亿元工程费,后续每辆车还将带来2600元的持续收益。
毛利率仍脆弱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这种“技术供应商”角色的落地,让小鹏在整车制造的“红海”之外,开辟了高毛利、轻资产的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XNGP全场景智能驾驶的持续进化构筑了深层护城河,无高精地图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年底将覆盖50个城市,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后,用户感知度与使用粘性持续提升,成为品牌溢价的核心来源。
在行业“淘汰赛”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小鹏的市场机会与潜在风险并存。
机会层面,三大增长引擎已初步成型:技术出口模式持续验证,除大众外,欧洲第二家车企已签订VLA授权协议,中东Robotaxi项目谈判推进中,高毛利的技术输出有望平滑国内价格战波动。
智能驾驶的“拐点”红利即将释放,城市级辅助驾驶的规模化覆盖可能引发新一轮购车潮,小鹏凭借先发优势占据赛道第一梯队。
产品周期叠加效应显现,G6改款、G9增程版与MPV车型X9形成梯度布局,精准卡位20-28万元主流市场。
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特斯拉降价、比亚迪“冠军版”攻势与新势力竞品的挤压,让主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脆弱的毛利率仍面临承压。
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追赶,要求小鹏必须维持高强度研发投入,避免技术护城河被突破。
而欧盟“数字关税”等政策不确定性,也为技术出口蒙上阴影。
不过长远来看,随着2026年销量有望突破60万辆,整车业务将实现经营性盈利,叠加软件毛利与生态孵化业务的价值释放,小鹏已在淘汰赛中抢占先机。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