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与美食,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来了,坐会,喝杯茶。
很开心看到这样的文章,从专业的角度结构潮州古建筑之美。
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为潮汕现存四座完整的学宫大成殿之一,同时也是潮汕最早、也是唯一有昂斗栱实例。
在这座古老的殿堂中自然也掩盖着层层年代的迷雾。
这一次,我们将一步步窥探这来自明代的结构之美,逐步揭开它身上的历史谜题。
![]()
光绪版《海阳县志·建置略》载:
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毁于南宋景炎三年(1278)的宋末战火之中,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才得以重建;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又再度重建;
万历九年(1581)大成殿再度损坏,进行重修;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清顺治年间(1643-1661)、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四十四年(1779)均有进行修缮,不过县志并无详细记载,仅记之“修”。
![]()
▲清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
由天顺年间“重建”一词可知,大成殿现存建筑年代(连同柱网等)大概率早不过天顺,其构架也可能在万历“大成庙坏”之后被重修替换了绝大部分构件。
![]()
▲截自《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研究》
一些研究往往会将大成殿的柱网构造与北宋崇宁元年(1102)重建的山西晋祠圣母殿做对比,以“证实”海阳儒学宫大成殿的柱网也是宋代做法,但这未免过于附会牵强。
县志中已经明确是“天顺重建”而非简单重修,所以海阳儒学宫大成殿的柱网很可能是天顺年间的构造做法(事实上结合柱子做法以及风化程度上看,也基本吻合明代特征)。
仅是做法于圣母殿较为相近,但应该并非宋制。
![]()
▲宽阔的减柱空间
当然,海阳儒学宫大成殿这种大规模减柱殿堂做法的出现并非偶然,一座大型学宫或庙宇之类的建筑固然需要较大空间以供祭祀等场景使用,这种减柱法也便应运而生。
![]()
▲截自《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研究》
按现存建筑梁架中的纹样结构等特征看,学宫内大部分梁架应为明万历九年(1581)留下的木构架,构架中自然也少不了部分后世修缮替换、更改的构件。
![]()
![]()
▲儒学宫的明代雕刻构件,云纹圆润饱满,云尾较长,为潮汕明代中后期云纹风格,其龙纹也基本符合万历重修记录。(学宫内几乎所有雕刻风格都更贴近万历时期的特征)
梁架上层层堆砌的木构架便是绞拍了,其善用较长的连枋穿插在叠斗或柱子之间。
这是北方斗栱与南方穿枋所结合的做法,姑且称之为“潮式斗栱”。
![]()
在挑檐处柱头的构架上,“斗栱”以一种十分“怪异”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人说这是因为“潮汕工匠不会做正常斗栱导致的”,也有人推测是“后世修改所导致的”,自儒学宫“面世”以来,多数人还是认为这种斗栱是结合本地做法的体现。
而现在看来,似乎两者的看法都并不是很准确。
![]()
撩檐檩前方各有三块出头,上下两块雕刻清代中期常见的双卷草纹,中间那块雕刻的便是乾隆时期才应用在建筑中的夔龙纹样,补间斗栱则改为夔凤。
![]()
▲夔龙(草龙)以及夔凤(草凤)出头
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种夔龙夔凤纹样的出现,便意味着此部分不是明代做法,最早不过是乾隆时期修缮所改,结合记载,推断应该是乾隆四十四年修缮所改。
(乾隆时期金石纹样复兴,青铜器上的夔龙纹样才出现在建筑中)
![]()
在虎畔次间的补间斗拱的该部位中,出头的后尾与“斜枋”的交界有一道明显后改的接缝,这也更加印证了前文的判断。
同时,从这道接缝可以看出,原本这道斜梁未“到头”,而应该是另有玄机。
![]()
![]()
![]()
从《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研究》一书中的测绘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道跨两步架的斜梁直接承载上方的楹。
对建筑有了解的小伙伴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道昂形耍头,这种昂形耍头有着与真昂极为相近的外貌,但并不出挑,与耍头作用相近,故称之。
海阳儒学宫大成殿也是运用了这种昂形耍头的做法。
这在福建地区也是常见的一种处理斗栱挑檐部分的方式,由于潮汕地区的人口多自福建迁徙而来,属于同个民系,自然建筑上也有相当大的渊源。
一般用于挑檐的昂上还留有部分空间,官式建筑中常常使用平出的耍头作为支撑,广府地区则用一道出挑的栱,福建地区则多用一道形似昂的耍头。
![]()
▲官式平出耍头与广府耍头出挑
![]()
▲福建地区的昂形耍头
不止福建,在晋东南地区也有类似的昂形耍头的做法,而其结构的处理方法相对更加多元。
![]()
▲摘自 喻梦哲《论耍头拟昂现象与六铺作的缺失一以晋东南地区为例》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福建这种昂形耍头的出现几乎必定带着昂,而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斗栱中昂的缺失很可能是后世修缮改造导致的。
可能到了清代,潮汕工匠并不理解这种斗栱的做法,从而修缮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
在次间补间斗栱的第三跳枋中,还留有明显的后期修改痕迹(接缝痕迹以及直枋高至皿板),这根枋明显是后世所改。
![]()
而在里拽部分的斗拱却相对协调,无明显后改的痕迹。
所以,大成殿明代时候原本的昂应该不是贯穿两步架的昂,而是相对较短的插昂,这种做法在南宋的陈太尉宫、以及上文提及的明成化年间的龙见宫都有体现。
![]()
▲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 次间补间斗栱复原
![]()
▲海阳县儒学宫大成殿 次间补间斗栱复原
注:昂形参考自漳州、龙岩一带的明代式样
如此推测,现在大成殿最外圈檐柱(潮称喷水柱,临阶柱)应该是乾隆时期修缮添加的,现在外层檐柱间相对狭小的空间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
![]()
▲大成殿侧廊,可供活动的空间仅一步架,空间较为狭小
由此可见,明代的海阳儒学宫原貌应该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与潮汕其他学宫形制相似。
最后,海阳儒学宫大成殿中还有大量可以等待人们探究的地方,本文对于这座建筑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如果对本文或这座建筑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分享出来。
撰文以及制图:清和kl
摄影:唐祖熙(Tensins)、云落溪墘(落云从)、清和kl
特别鸣谢:郑力方、云落溪墘等等各位老师提供建议
|《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体系研究》李哲杨 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年
| 《论耍头拟昂现象与六铺作的缺失一以晋东南地区为例》喻梦哲 2016年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