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冰箱找夜宵时,云南的一座天文台,用差不多的功率在跟天上“静止”的大块头聊微信——而且还是1秒1G的那种!离谱不?更离谱的是,这个大块头离我们有3.67万公里那么远。
![]()
先把“猛料”放桌上: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的联合团队,在丽江天文台用一套2瓦的激光系统,从地球静止轨道做到了1Gbps下行。论文发在《光学学报》。不少人之前断言“GEO激光下行几乎不可能稳定到千兆”,这回,直接被现场演示改了剧本。
为啥这事儿这么上头?你我常听的“卫星上网”,大多是低轨思路:像星链那样,约550公里高度塞进5000多颗小卫星,每颗盯一点地面,靠“接力跑”保住信号。好处是延迟低,难题是贵、密、换得勤,还容易挤占轨道“车道”。
而地球静止轨道是另一条路:3.5786万公里高,挂在赤道上空,跟地球自转同步,看起来纹丝不动。一颗就能罩住地表约三分之一,三颗就能“连成串”,除极地外基本全覆盖,寿命还常常干到15年往上。这次的激光下行,一下把这条路的“带宽天花板”顶高了。
关键问题:2瓦,怎么打得这么远、还这么快?说白了,靠的是“光走窄路”和“把大气的坏脾气哄住”。
![]()
有多快?简单对比下:不少用户手上的星链在实际网络里跑几十到上百兆比特每秒,这次1Gbps相当于在很多场景下高一个量级,团队给出的对比大约快15倍。更有意思的是,另一组实验配置里,他们用1瓦激光器也曾蹿到2Gbps,说明潜力还没“开到红线”。
别急着喊“完胜”。真正的挑战,现在才登场。
![]()
那它值不值?值在三件事。
别把GEO和LEO当“非此即彼”。懂行的都知道:未来的天基互联网,更像一张多层级的立体网——低轨管低延迟和移动覆盖,中高轨、静止轨做大带宽与骨干回传,星间链路互联,彼此抬一手。谁替代谁,不如说谁补谁。
最后,还是那句实在话:这次是“从理论可能”走到“工程验证”的关键一跳,离全民用上,还有若干“地面站”和“成本线”的关卡要过。但只要方向对、标准跟上、产业链磨合好,今天的“冰箱灯2瓦”,明天就可能点亮一整张“天空互联网”。
老铁们,别急着下结论。把这条新闻收进“技术进化史”的书签里。等哪天你在偏远山区直播不再卡顿、海上远航也能稳定视频通话,也许你会想丽江有盏“2瓦的小灯”,当年曾把“不可能”挪到“可以”的那一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