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在新疆乌孙古道的乱石堆里沉睡3年,跨越5000公里后,最终在广东惠州与主人重逢——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温暖故事。近日,惠州女子纵贯(网名)收到小区物业消息时,还以为是玩笑:“您3年前在新疆丢过一部手机吗?”直到看到照片里那部带着红色泥灰、壳子发黄的手机,她才确信,当年以为永远消失在无人区的“旅行记忆载体”,真的回来了。
![]()
故事要从2022年7月说起。当时纵贯和男友(现丈夫)、旅友一起挑战新疆乌孙古道,这条以险峻著称的徒步路线,藏着不少偏离主路的“野路”。那天他们走错方向,闯入一片全是松动碎石的陡坡,男友把纵贯的手机放在石头上准备拍照,没成想走出去几米回头,手机就不见了——大概率是滑进了深不见底的石缝。
“我们蹲在乱石堆里找了一两个小时,手指蹭得全是白灰,喊着手机名字都没反应。”纵贯回忆,那片区域连徒步轨迹都没有,相当于无人区,手机定位没信号,最后只能带着遗憾离开。回到惠州后,她注销了手机卡,慢慢接受了“手机和里面的徒步照片、路线记录永远丢失”的事实,只把这事当成旅途里一段小小的失落插曲。
谁也没想到,3年后的2025年7月,另一位徒步爱好者陈晵(网名),在同样的乌孙古道碎石坡上,与这部手机意外相遇。当时陈晵正准备拍照记录“艰难徒步”的场景,低头就看见乱石间躺着个熟悉的物件——手机壳发黄,机身和壳子之间夹着红色泥灰,像是被风沙打磨过很久。更让他惊喜的是,手机挂绳上还拴着一张门禁卡,上面清晰印着“广东惠州某小区”的字样。
“一看就不是最近丢的,但有门禁卡就有线索。”陈晵当晚在徒步营地给手机充电,发现能开机却有密码,取出电话卡后又发现早已注销。回到深圳后,他原本计划找机会去惠州找朋友时顺便打听,但琐事缠身一直没能成行。直到10月,陈晵在惠州买了房,装修完搬新家时偶然查看地图——导航显示,门禁卡上的小区,离他的新家只有4公里。
“当时觉得太巧了,像是注定要把这事完成。”11月15日下午,陈晵骑着电动车来到纵贯所在的小区,没有贸然敲门,而是先找到物业说明情况。物业工作人员一看门禁卡信息,很快查到了纵贯的住户登记,拨通电话时还特意发去手机照片确认。“我看到照片就懵了,那手机背面有个我贴的小贴纸,只有我知道!”纵贯说,电话里她报出手机型号、丢失时间和细节,双方瞬间确认身份。
当晚,纵贯和丈夫特意约陈晵吃饭,三个同样喜欢徒步的人,从新疆的碎石坡聊到惠州的生活,越聊越投机。“他说捡到手机时,还以为是丢了几个月的,没想到隔了3年。”纵贯笑着说,现在两人成了朋友,还约好下次一起去短途徒步。而那部失而复得的手机,虽然系统有些卡顿,但里面存的2022年徒步照片,竟然还能正常查看——这成了最意外的“时光礼物”。
善意的链条:一张门禁卡,串联起3年温暖
这场跨越5000公里、耗时3年的归还,藏着太多“刚刚好”的细节:如果手机没拴门禁卡,陈晵就算捡到也无从下手;如果陈晵没在惠州买房,不会发现“4公里”的巧合;如果物业没有耐心核对信息,纵贯可能错过这份惊喜。正如陈晵所说:“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每个环节都有人愿意多走一步。”
从法律角度看,这也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拾金不昧”。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陈晵没有将手机据为己有,反而主动留存线索、寻找失主,完全符合法律规定;而纵贯事后主动邀约吃饭表达感谢,也体现了对善意的尊重。对比近期个别“捡到手机索要高额报酬”“拒不归还刷机变卖”的案例,这份不图回报的坚持,更显珍贵。
纵贯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后,不少网友留言感慨:“在快节奏的时代,还能有人为陌生人的一部旧手机费这么多心思,太暖了”“乌孙古道的风没吹散善意,反而把两个人的缘分吹到了惠州”。还有徒步爱好者调侃:“以后去乌孙古道丢东西,记得拴个带地址的小物件!”
如今,那部手机被纵贯好好收在抽屉里,不再作为日常使用,却成了特殊的纪念——它见证过新疆的壮丽风光,经历过3年的无人区等待,更连接起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善意。正如纵贯所说:“原本以为是旅途的遗憾,没想到变成了最温暖的回忆。这让我相信,不管多远的距离、多久的时间,善意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