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一则新闻引发全网热议:国家网信办宣布严厉打击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的乱象,累计清理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账号1.1万余个。从“克隆脸+合成声”的带货骗局,到高仿账号名混淆视听的虚假宣传,这场技术滥用的狂欢,不仅让消费者陷入“真假难辨”的困境,更让直播电商的信任基石岌岌可危。
当AI从创新工具沦为欺诈帮凶,我们该如何在技术狂潮中守住底线?
一、乱象丛生:AI仿冒的“三重套路”与危害 1. 技术伪造:从“克隆脸”到“AI声”的精准欺骗
不法分子利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将公众人物的面容、声音与虚拟形象结合,打造出以假乱真的“数字分身”。例如,某账号通过AI复刻知名医生的形象,在直播中推销“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口型与声音同步却眼神呆滞;更有甚者,将明星面部拼接至低俗视频中,配以AI生成的“推荐话术”,诱导用户点击诈骗链接。这类技术伪造的账号,往往因“名人效应”快速积累流量,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利益。
2. 账号伪装:高仿名与模糊信息的“障眼法”
除了技术伪造,账号名称的“擦边球”操作同样泛滥。例如,仿冒账号“张宏文医生”(真名为“张文宏医生”)通过模糊错别字、使用模糊合成头像、抄袭简介但漏关键信息等手段,伪装成权威专家;部分账号甚至盗用公众人物的官方认证信息,在简介中仅留个人微信或带货链接,规避平台审核。这类账号通过“以假乱真”降低用户警惕性,为后续诈骗铺路。
3. 生态破坏:信任崩塌与行业声誉受损
AI仿冒的泛滥,直接导致直播电商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因“名人推荐”产生购买冲动,却因产品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蒙受损失;品牌方因仿冒账号的恶意竞争,面临声誉受损风险;而整个直播行业则因“劣币驱逐良币”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2025年因AI仿冒导致的消费者投诉量同比增长300%,涉及金额超12亿元。
二、技术双刃剑:AI的“善用”与“滥用”之辨 1. 技术中立性:创新工具为何沦为欺诈帮凶?
AI技术的本质是中性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在合法场景中,AI可赋能直播行业:例如,虚拟主播通过AI驱动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降低人力成本;智能弹幕分析实时回应观众疑问,提升互动效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实现个性化推荐。然而,当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传播虚假信息时,其“效率优势”便成为欺诈的“加速器”。
2. 法律边界:仿冒行为触碰哪些红线?
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账号名称、头像、简介等不得假冒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众人物等标识;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等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此外,若仿冒账号涉及虚假宣传、诈骗等行为,还将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损害商业信誉罪。2025年,某仿冒明星账号因诈骗粉丝500万元被判刑10年,成为典型案例。
3. 平台责任:审核机制为何屡屡失效?
尽管平台已建立实名认证、内容审核等机制,但AI仿冒账号仍能绕过监管。原因在于:
技术对抗升级:深度伪造技术不断迭代,传统审核手段难以识别;
成本与效率矛盾:平台需平衡审核成本与用户体验,导致部分违规内容“漏网”;
利益驱动: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对仿冒账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此,网信部门要求平台建立“动态核验制度”,对存量账号定期复核,并强制展示IP归属地、运营主体等信息,压缩仿冒账号生存空间。
三、破局之道:技术、法律与用户的“三重守护” 1. 技术防御:用AI对抗AI的“以毒攻毒”
面对深度伪造,技术防御成为关键。例如:
生物特征识别:通过分析眼神、微表情、语音语调等细节,识别AI合成内容;
区块链存证:为原创内容生成唯一数字指纹,防止篡改;
平台联合溯源: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对仿冒账号实施联合封禁。
2025年,某平台上线“AI鉴伪”工具,用户上传视频后可自动检测是否为深度伪造,准确率达98%。
2. 法律严惩:让欺诈者付出代价
监管部门需持续高压打击,例如:
提高违法成本:对仿冒账号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完善立法:针对AI生成内容的侵权问题,明确责任主体与赔偿标准;
国际合作:跨境仿冒账号需通过国际执法协作追责。
2025年,我国与欧盟签署《AI治理合作备忘录》,共同打击跨国深度伪造犯罪。
3. 用户觉醒:提升“数字素养”防诈骗
消费者需养成“三步避坑”习惯:
查身份:优先关注带蓝V认证的官方账号,核对简介中的联系方式是否与公众人物官方渠道一致;
看细节:观察直播中人物表情是否僵硬、口型与声音是否同步,警惕“限时折扣”“免费福利”等话术;
验信息:对“名人推荐”的产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拒绝私域引流(如加微信、扫码付款)。
2025年,某消费者因发现“明星直播”中“推荐话术”与官方声明矛盾,成功避免被骗10万元。
四、未来展望:AI与直播的“共生之道”
AI与直播的结合,本应是效率与体验的双重升级。例如:
虚拟主播:通过AI驱动个性化虚拟形象,降低真人主播依赖;
智能互动:AI实时分析观众情绪,调整直播节奏;
场景创新:结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直播体验。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技术必须服务于真实与信任。正如网信办所言:“技术可以模仿表象,却无法复制价值。”唯有坚守伦理底线,才能让AI真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
结语:在技术狂潮中,守护人性的温度
AI仿冒名人乱象,本质是技术滥用对人性信任的侵蚀。当我们在直播间为“明星推荐”心动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真实的他,还是算法的幻影?”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诚信为代价,而应成为照亮真相的灯塔。唯有技术、法律与用户共同筑牢防线,才能让直播电商回归“真实与价值”的本源,让AI真正“智享未来”。
![]()
首席主编:良一
运营:花火 / 小七 / 六六
公益合作 :china_365@yeah.net

我们致力于传播美与智慧,分享价值信息。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他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
![]()
转发 智慧 | 感恩 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