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史观”通常指以鸦片战争(1840年)为分界点,将中国近代的衰落归因于“封闭保守”的传统文明,强化“落后就要挨打”的叙事逻辑,甚至衍生出“西方文明优越论”,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叙事与解释框架。在特定历史阶段,这一史观对推动社会反思与变革发挥过作用,但其简化逻辑和主体性缺失引发诸多争议。
1840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天朝上国”的幻想进入了破灭倒计时。放眼世界,西洋各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1689年,英国完成光荣革命。君主立宪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英国进入世界市场的基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前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的科技使英国经济和社会飞速进步。然而,在世界贸易中,英国却在中国屡屡“碰壁”。于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新帝国找上了东方的旧帝国,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
![]()
![]()
我的观点偏向于1644,不过不是从民族角度来看。在我看来,不管是1644还是1840,都是王朝周期律的后果,即都是明王朝后期生产资料过于集中,中上层希望由资入政,上下矛盾激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不同的仅在于其引发的外敌不同而已。
历史上的王朝周期率,大抵是一个王朝两三百年后因生产资料不公、上下矛盾激化而导致下层人造反,造反者一般会在王朝末期屠一遍旧王朝的中上层,由此产生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空缺,足够造反者享用一时,此时的政治一般较为清明,然后资本积累越来越集中而进入历史循环。
而明末清初的历史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偏差,即它是旧王朝的中上层勾结外敌产生的王朝更变,旧王朝的中上层在明末清初的演变过程中没有遭受根本上的覆灭,而是以一种更扭曲的方式生存了下来,为了苟延残喘,它开始勾结这个外来的主子推行一种更愚蒙、更严密的奴化统治,使得明王朝后期所积累的矛盾,以一种开倒车的方式延续了下去。所以在我看来,明清更替没有沿着王朝周期律的主要路径去走,而走了另一条歧途。从这个角度而言,清朝不过是明朝的僵尸,死而不僵。而1840的历史,只不过在这一条歧途上走得更远,远到走入了死胡同。
本朝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死胡同里走回来,走上了王朝周期率的正轨,把一切旧的、外来的吸血鬼们统统杀掉或赶走。只是这次的走回来叠加了太多太多的DEBUFF,导致格外格外的艰难。
所以,从王朝周期率的观点来看,1644和1840都不是一个完整循环的开始。但1644是变奏的开始,是本国腐朽阶级勾结外部势力夺权的一次成功尝试,而1840是另一次外部势力的入侵,如同上一次一样。但这一次。不管是满清还是北洋还是国民党,妄图勾结洋大人做新的奴才的企图都被最底层人民的力量粉碎了。所以,从1644史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未正常终结的王朝周期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所造成的对一个文明300多年的溃疡,这是它的价值。而不是要取代1840史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