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渤海证券财富管理)
![]()
全文2543字 预计阅读需15分钟
在人工智能模型规模指数级膨胀、全球算力需求持续井喷的背景下,“太空算力”正从一个前沿概念加速走向工程现实。随着低轨星座组网、星载AI芯片、激光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快速成熟,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基超级计算网络”雏形初现,旨在与地面算力设施深度融合,构建未来数字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
一、核心价值:
为何需要“太空算力”?
太空算力的本质,并非替代地面数据中心,而是通过将部分AI推理、数据预处理与模型切片部署于天基平台,与地面云、边、端算力协同,解决三大核心痛点:
1.突破地面“时延墙”:光纤传输存在物理极限(约1000公里产生5ms时延)。低轨卫星互联网可提供更优的空天路径,满足跨境金融、L4自动驾驶、在线交互等极致低时延需求。
2.实现“近源计算”:面对遥感、自动驾驶等行业数据量每年30%以上的爆发式增长,将计算任务前置到卫星上,可完成图像筛选、目标识别等处理,将无效下行数据减少70%-90%,极大缓解地面站带宽压力。
3.提供“全域覆盖”:为航空、航海、应急通信等地面网络覆盖薄弱或失效的场景,提供无缝的算力与连接服务,具备极高的战略与社会价值。
一句话总结:
太空算力是打通并优化全球算力网络的“天际高速公路”,是实现算力无处不在的关键拼图。
二、产业链全景:
从“制造”到“服务”的价值链条
太空算力产业链可划分为三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上游(硬件基石):火箭发射、卫星平台、星载处理器、激光通信终端、地面站。这是产业的物理基础,正经历“成本下降、性能提升”的颠覆性变革。
中游(运营调度):星座设计与制造、在轨运控、星间组网、算力调度平台。这是产业的“大脑和神经网络”,核心在于实现高效协同。
下游(应用生态):行业应用(如遥感、交通、能源)、企业跨域算力调度、终端设备。这是价值最终兑现层,决定市场的天花板。
三、上游产业:
成本重构与技术飞跃
上游的快速进步是太空算力从蓝图走向现实的根本前提。
➡️1.火箭发射:成本持续下探
商业航天的崛起使发射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超过70%。“一箭多星” 技术的成熟,使单星发射成本从亿元量级骤降50%-80%,为大规模星座的快速部署与迭代更新奠定了经济基础。
➡️2.卫星平台:迈向“批量化生产”
卫星正从“重定制”走向“轻量产”。小型化、模块化设计使其重量降至百公斤级,研制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单星成本进入百万/千万级。这使太空算力节点能像地面服务器一样进行快速部署与技术迭代。
➡️3.星载AI计算机:算力的核心载体
星载算力正从TOPS级别向百TOPS乃至TFlops级别迈进。以之江实验室“智加X2”(32 TOPS)为代表的芯片,在严控功耗(仅为地面的1/10-1/20)的同时,已能支持在轨图像压缩、云层判别、目标识别等任务,并支持OTA升级与容器化部署,向着“天基推理农场”的目标演进。
➡️4.星间激光通信:构建太空“光互联网”
激光通信是星座组网的“高速公路”,其带宽(10-100Gbps)、时延和抗干扰能力远超传统微波。随着激光终端(如氦星光联)实现批量生产与精度提升,高速、可靠的星间链路得以建立,使分散的卫星真正凝聚成一个统一的计算网络。
➡️5.地面站:天地融合的“网关”
地面站网络正快速扩张,并与“东数西算”工程的国家算力枢纽(如内蒙古、中卫、庆阳)实现对接,构成天地一体的算力调度与输送通道。
四、中游产业:
星座运营与调度-“太空云”的操作系统
中游是太空算力实现服务化的关键,其核心是构建一个智能的“空天云操作系统”。
1. 星座建设:进入“千星竞逐”时代
中国已形成多星座并行发展的格局:
星算计划:规划超千颗卫星,构建全球智算网,生态合作广泛。
天算星座:聚焦区域算力节点,主攻在轨推理与近源处理。
三体计算星座:以百P级算力、100Gbps激光链路为目标,追求顶级算力性能。
这些星座共同构成了一个在轨、可动态调度的“太空服务器集群”。
2.调度平台:价值核心与竞争焦点
该平台的功能可类比为“Starlink + AWS + Kubernetes”的融合体,➡️负责:跨星任务调度与编排:将计算任务动态分配至最合适的卫星。星间路由优化:利用激光链路实现最优路径选择。资源切片与API化:按需提供算力、带宽,并开放给上层应用。其技术壁垒在于如何让数百颗高速移动的卫星像一台稳定的分布式计算机一样被调度和使用。未来,该平台的成熟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
3.空天协同:与“东数西算”深度融合
“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地面算力池(8大枢纽,超80%全国智算资源),而低轨星座则提供了跨地域、低时延的数据传输通道。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地面+太空”一体化算力网络的坚实底座。
五、下游应用:
价值兑现与市场前景
下游应用是拉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最终引擎,目前已浮现出四大高价值场景:
1.移动宽带服务(最成熟):为飞机、远洋船舶、高速铁路等移动平台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和本地AI推理服务(如航迹预测、内容分发),全球潜在终端数量超百万,市场空间广阔。
2.遥感在轨处理(效益最直接):在卫星上直接处理遥感影像,完成分类、筛选,将有效数据下行带宽占用降低70%-90,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气候与灾害监测。
3.应急通信与灾备(战略价值最高):在地面网络因灾害中断时,快速提供通信中继与关键区域的实时影像分析能力,是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补充。
4.企业跨域AI协同(增长潜力最大):为需要跨省、跨境进行大规模数据同步与AI推理的企业(如游戏、金融、工业AI)提供低时延专线,将东西部数据中心时延减半,有效打破“算力孤岛”。
随着终端芯片与设备的成本持续下降(未来有望出现500元以下的消费级终端),太空算力的服务将从ToB/ToG逐步走向更广阔的ToC市场,其商业模式也将像云计算一样清晰、可扩展,包括按需算力租用、在轨数据处理服务、低时延专线等。
结论
太空算力产业链已度过概念验证期,正处在基础设施快速构建与商业模式积极探索的黄金窗口。它不仅是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两大尖端技术的融合点,更是未来国家综合竞争力在数字维度的重要体现。谁率先掌握了高效、经济的空天算力调度与运营能力,谁就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编发| 李玫慧
复审| 邢艳
审核| 李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