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替课”乱象,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大学生身上。
![]()
▲资料图:某大学学生在课堂上。图/新华社
文| 胡欣红
“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到65元不等。”
据半月谈报道,当前,在大学给研究生有偿“替课”已成香饽饽,“不仅报酬高,还因为研究生忙于科研而没空上课,更容易发展成长期客户”。
报道中,有过替课经历的钩钩(化名)就表示,曾有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在外工作,连续让她替一学期的小班公共课,不仅每月支付固定报酬,还额外给不少“小费”。
在大学,替人上课点名答到,不是新鲜事儿,但时下出现的“专业替课”服务,早已超出个别学生的偷懒行为,演变成明码标价的灰色产业链,着实需要注意。
从社交软件交易群到中介抽成的产业化运作,“专业替课”现象不仅让大学生错失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机会,也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基。更值得深思的,则是其背后的现实困境。
比如,大四学生为异地实习不得不放弃就业指导课,社团骨干被密集活动挤占上课时间,考研学子为冲刺备考被迫放弃公共课,而内容陈旧、照本宣科的“水课”,更让学生觉得“与其课堂刷手机,不如花钱买时间”……
这些无奈选择的背后,是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的脱节,是教学方式与成长节奏的错位。如若无视于此,便简单将责任归咎于大学生,既忽视了教育供给侧的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替课”乱象。
换言之,治理“替课”乱象,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大学生身上,唯有找准根源、多方发力,才能让课堂回归育人本质。
高校应强化诚信教育与学业观引导,通过案例警示、主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替课”看似省时省力,实则是对自身成长的透支,诚信意识的缺失,也会成为个人长远发展的隐患。
但更要认识到,部分课程之所以成为“替课重灾区”,根源就在于课堂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僵化单一。因此,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才是遏制“替课”的核心抓手——若课堂本身充满价值,学生自然无需为“逃课”寻找替身。
为此,高校应摒弃“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推动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将行业前沿、实际应用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式,用互动讨论、项目实践替代照本宣科,让公共课不“空”、选修课不“水”,“替课”自然就没了市场。
完善个性化学习支持,也是化解学生现实困境的关键。针对考研、实习、社团活动等造成的时间冲突,高校可推行更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
比如,将考研冲刺期与课程考试错峰安排,为实习学生提供线上补课资源,允许学生用学术成果、职业证书替代部分“水课”学分等。同时,建立更人性化的请假制度,避免因正常事务缺课就影响成绩,让学生不得不选择“替课”。
“替课”乱象的本质,是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失衡。治理既要明确对“替课”行为的惩戒边界,守住制度底线,更需高校反思自身,从课程质量、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让每一位学生的合理需求都能得到回应,充分体现课堂价值。
撰稿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何睿
校对 / 穆祥桐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