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名称:无分别的爱
【本期主题 】当学习停摆时,孩子躺平背后的心理密码
【出席嘉宾 】
林巨老师(花径教育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理念开创者、家庭教育专家)
张杨老师(花径教育创始人、家庭教育专家)
瑶淼(著名主持人)
果果(10岁男孩)
果果妈妈
![]()
节目开场:嘉宾核心立场
主持人:
本节目由花径独家冠名播出。花径,温暖自己,温暖他人。大家好,欢迎来到《无分别的爱》,我是主持人赵茁耳。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躺平”,以及它与“无分别的爱”之间的关联。
首先请林巨老师老师为我们阐释一下,什么是“无分别的爱”?
林巨老师:
“无分别的爱”意味着,孩子所有的行为,我们认为都是OK的。我们不要简单地仅从行为层面去评判孩子的好坏,而是要用无分别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所有行为、思想和情绪。关键在于,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言行,看到他背后真正的、深层次的需求。
这个理念源于我们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父母是一切的根本。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对于“不好”的言行,就会伴随否定、指责甚至打骂。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你的爱。
![]()
案例呈现:“躺平”现象的多维度解读
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躺平”。想请教各位老师,如何看待当下部分孩子的“躺平”现象?
林巨老师:
我认为这很正常,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父辈乃至我们这一代,大多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不敢停歇,如同被驯化的“战马”,必须按既定节奏奔跑。
但我们的孩子不同,他们生长在一个相对富足的时代,无需再为基本的生存问题发愁,不必再奔跑在单一的分数赛道了。他们开始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躺平”在我看来,是一个“优美的词汇”,它象征着文明升级,让孩子有可能从“战马”转变为按自己生命节奏生长的“野马”。这样“慢悠悠”长大的孩子,根基反而更“瓷实”。许多被催逼长大的孩子,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张杨老师:
我想补充的是,我们真的能“躺平”吗?很多时候,所谓的“躺平”是一个从“恐惧驱动”转向“热爱驱动”的必要且美好的转型期。但现实是,孩子们往往无法真正躺平,因为来自妈妈的焦虑和社会的压力无处不在。妈妈们为何难以接受?这正是妈妈们需要面对的功课。
瑶淼老师: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我女儿也会在“躺平”和奋斗之间摇摆。我认为关键在于,如果孩子内心有一份明确的热爱或目标,压力或许能转化为动力;但如果缺乏目标,人就容易懈怠。
关键环节:默契测试与深度对话
主持人:
我们通过一个默契测试,来了解一下果果家庭的情况。
测试结果与关键讨论
躺平主因:母子均认为是“逃避压力”。果果解释:“学习非常累,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妈妈最常说的口头禅:母子均选择“我相信你”。果果妈妈说:“我的育儿理念就是我完全相信他,他知道他要什么,他知道他想去哪,他也知道他如何能做到。”
渴望的改进:果果希望妈妈“少唠叨”;妈妈则自省可能需要“降低期望”。
主持人:
当孩子表达“我不想按你说的来”时,您会觉得是“叛逆”吗?
果果妈妈:
我认为这是孩子正常表达意见、争取权益的过程,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我会尊重。
张杨老师:
什么是叛逆?本质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当孩子的声音和需求被父母选择性忽视或拒绝时,他们只能用更大声、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孩子的需求能被看见、被允许,他无需“叛逆”。所有叛逆的背后,都是在呼喊:“把我的权利还给我,请你听见我的声音。”
如果孩子已经没有力量了,我们还要问他什么时候能起来,那他收到的是:“我是不好的,妈妈不喜欢这样的我”。这个时候,他收到的一定不是力量。孩子力量的源泉一定是经由爱的。
![]()
辩论环节:你支持还是不支持躺平?
辩题——你支持还是不支持躺平?
正方——“支持”
果果:
“躺平是一种应急反应和自我休息。如果硬逼,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无趣,产生更大抗拒。”
瑶淼老师:
“在某些极端压力下,不允许躺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不可逆的心理后果。暂时的‘躺平’或许是一种缓冲和休养生息。”
反方——“不支持”
果果妈妈:
“我观察到的青少年躺平,多数伴随刷手机、游戏成瘾,导致生物钟紊乱、习惯败坏。在这个阶段,孩子认知和自控力有限,容易选择最简单却可能最有害的路径。我不能同意孩子以这种方式躺平。”
主持人:
妈妈们也会感到委屈,难道“躺平”的责任全在父母吗?孩子自身没有原因吗?
林巨老师:
我认为责任主要在父母。但这并非为了指责,而是指向成长。真正的勇敢者,是愿意把责任承担到自己身上来。未来的父母,必须是“修行人”,需要深刻的自我觉察与改变。
张杨老师:
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初衷不是为了“甩锅”,而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身上来自过去的“印记”,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亲子关系,做出调整。
尾声:爱的约定
果果对妈妈: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
妈妈对果果:妈妈愿意尊重并支持你的每一个决定。你的前面由我引导,你的后面有我跟随,你的旁边有我相伴。
![]()
嘉宾总结陈词:
瑶淼老师:
与其争论是否支持“躺平”,不如思考我们能否做到“无条件的支持”。因为“躺平”只是表象,背后是孩子对爱与接纳的渴望。
张杨老师:
我想对允许孩子躺平的妈妈说:谢谢你的允许,终有一天你会看到这份允许的意义。同时,也想对无法允许的妈妈说:请首先“允许自己的不允许”。
林巨老师:
无论在哪个时代,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更具竞争力。那些被允许按自己节奏成长、甚至经历过“躺平”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储备了巨大的潜力。请相信生命自身的力量。
主持人总结:
今天的讨论让我们看到,“躺平”与否只是表象,拨开迷雾,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并能够给予孩子“无分别的爱”,尊重他们生命的节奏,支持他们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感谢收看,再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