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汽车行家综合
近日,传统豪华品牌“旗下4S店被批量取消授权”消息持续引爆舆情。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一些开了好多年的奥迪4S店,突然之间就关门了。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不新鲜,毕竟现在生意不好做,关店的多了去了。
但这次不一样,因为关掉这些店的,不是一般的经销商,而是奥迪品牌的“亲戚”,是德国大众集团自己旗下的经销商集团——宝爱捷集团。
![]()
从苏州、无锡、常州,再到最后一站杭州,这家背景雄厚的集团,把自己在中国开的奥迪4S店全都给关了,一个不留。
这就像看到一家百年老字号的总店,亲手把自己最核心地段的分店全给拆了一样,让人既震惊又好奇,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情的高潮,是杭州那家位于滨江区月明路726号的“杭州奥保行”奥迪4S店,正式宣布要关门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意味着宝爱捷集团在中国运营奥迪品牌的业务,算是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
对于那些在这家店里买车、做保养的老车主来说,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他们收到的通知短信写得非常直接,要求大家在11月20号之前,赶紧把没用完的保养套餐、积分之类的权益都给核销掉,过期就作废了。
这可让很多人一下子措手不及。
想想看,不少人可能前不久才花了几万块钱买了长期的保养套餐,或者车子刚在店里做完大修,还指望着以后能继续在家门口享受熟悉的服务,结果一转眼,店就要没了。
通知里虽然也说了,一些没完成的服务可以转到别的奥迪4S店去处理,但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车主们心里都犯嘀咕:换一家店,人家认不认我这个套餐?
![]()
服务质量能不能跟得上?
会不会被当成“外来户”区别对待?
这些都成了未知数。
一位奥迪老车主就特别感慨,他家两代人都是奥迪的忠实用户,从他父亲开的老款A6,到他自己现在开的A8,很多年的保养维修都是在这家店做的,这里不仅是个修车的地方,更承载了一家人的记忆和信赖。
现在店说关就关,心里那份多年的情感一下子就没了着落,感觉空落落的。
更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杭州这家即将关闭的4S店展厅里。
原本宽敞气派、只摆放奥迪车的豪华展厅,被从中间隔开了。
一半还挂着奥迪那标志性的四个圈,但显得有些冷清;而另一半,已经换上了新面孔——小米汽车的标志赫然在目。
这两个品牌的标志并排站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别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传统燃油豪华车的老牌王者,一边是眼下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
这一幕,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更迭,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告诉所有人,汽车市场的风向,真的变了。
![]()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来了:宝爱捷集团,这样一个有钱有背景、算是奥迪“嫡系部队”的大公司,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决绝的决定,把投入了巨额资金的奥迪店全部关停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市场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太快、太猛了。
在过去,大家一说起好车、豪车,想到的就是奔驰、宝马、奥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BA”。
买这些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时候甚至还要加钱才能提到车。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以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造出来的电动车,在设计、科技感、智能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豪华品牌。
而且,它们的服务也做得特别好,给消费者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买车的时候,不再只盯着“BBA”了,很多人转而选择了国产新能源车。
市场就这么大,买国产车的人多了,买奥迪这些传统豪车的人自然就少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
![]()
以前加价都难买到的奥迪,现在为了卖出去,折扣打得非常厉害,甚至出现了“进销倒挂”的现象。
什么叫“进销倒过”?
说白了,就是4S店卖一辆车的价格,比他们从厂家进这辆车的成本价还要低。
也就是说,每卖一辆车,店里就要亏一笔钱。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谁又能坚持得下去呢?
其次,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4S店赖以生存的赚钱模式,被新能源车给彻底颠覆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实并不是卖车,而是售后服务,也就是维修和保养。
行业里有句话叫“售后养销售”,意思就是靠修车保养赚的钱,来补贴卖车环节的微薄利润甚至亏损。
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4S店,差不多有一半的利润都来自于售后。
传统燃油车结构复杂,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需要定期换机油、换滤芯、做各种检查,每次保养花费都不菲。
但电动车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结构简单得多,平时的保养,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电池、电路,换换空调滤芯,花费非常少。
这就直接切断了4S店最大的一块利润来源。
这就好比,你原来开的是一家需要复杂烹饪技巧的高级餐厅,现在大家突然都开始吃营养快餐了,你那一身精湛的厨艺和高昂的食材成本,就变得没有用武之地了。
当售后这根顶梁柱倒了,整个4S店的生意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所以,综合来看,宝爱捷集团这次集体关闭奥迪4S店,并不是经营不善或者一时冲动,而是一次非常清醒和果断的商业决策。
他们其实并没有放弃中国的汽车市场。
事实上,他们旗下代理的宝马、保时捷等品牌的4S店,依然在正常运营,甚至还在收购新的保时捷中心,扩大业务。
他们只是砍掉了已经不太赚钱,甚至成为负担的奥迪业务,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利润更高、前景更好的品牌上去。
这是一种“止损”和“聚焦”的战略。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行业的变革是多么迅速和残酷。
这些奥迪“嫡系”门店的接连退场,清晰地印证了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
对于普通的汽车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以后买车、用车的方式和选择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这次“一锅端”式的关店潮,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它预示着,传统汽车经销商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求变,那么类似的困境和选择,未来还会不断上演。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转型的真实写照。
现阶段,新能源主导趋势、价格战常态化、直营体系兴起、终端网络普遍收缩……几乎所有变量都在逼迫传统主机-4S体系做“减法”,这也是不可逃避的选择之一。
从结果维度来看,主机-4S体系做“减法”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资源可以高度聚焦,但同时也伴随着渠道掌控力削弱、客户触点减少以及潜在市场份额流失的阵痛。
另外,部分4S集团寻求的新路径也的确是有效的,且这两年与鸿蒙智行、蔚来、极氪等新能源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也的确借此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但是,对于个体生存而言,转型的阵痛与风险要比成绩来得更快。
一是转型的实际难度,并非所有4S店都能成功转型并与新品牌合作;二是即使转型,也可能面临品牌认知、服务标准差异等诸多新挑战;三是关店对车主信任和品牌忠诚度的冲击,这是长远且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因此,无论是‘主机渠道优化’还是‘4S集团布局策略调整’,取消一家店的授权或关停一家4S店,都应是主动的风险把控,而非被动的“事后确认”。
毕竟,对车主而言,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的保养、维修才是大头。店没了,车主心里能不慌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