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需要发起抵制,日本却撑不住了,这才是日本从上到下陷入集体焦虑的更深层次原因。这次高市早苗惹出来的事,引起中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其烈度绝不亚于当年的钓鱼岛事件,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
2012年钓鱼岛事件的时候,中国国内情绪同样非常激动。那一年,街上到处都是抵制日货的声音。很多人把日本车、日系商场、日系品牌视为情绪出口。这些画面至今都很深刻。
但今天,当高市早苗再次挑衅台湾议题时,国内也一样在口诛笔伐,可大家明显注意到一个变化:几乎没人再提“抵制日货”了。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中国人变得“不敏感”了吗?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大家在平时生活里,已经很难看到日本品牌的存在了。
这几年,来自中国消费市场的现实,早就把日本品牌推到了边缘。现在的中国市场,无论是大到汽车家电,还是小到数码产品、日常用品,日本品牌都在一个领域接一个领域地被淘汰。国货取代日货,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为啥我要拿中国人是否抵制日货这件事来说呢?因为这背后,就反映出了更深的一层逻辑:现在整个日本,从上到下,都在对中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焦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的歇斯底里。为什么变成这样?原因非常清晰。日本产业的边缘化,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产业边缘化带来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地缘政治地位的下降。过去几十年,日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既能搭美国的顺风车,又能依赖中国市场。这两个因素让日本维持着一个“中等强国”的位置。
![]()
但现在情况变了。中国产业做大,带动综合国力的提升,逼得美国开始战略后撤,而且把更多资源放到国内,日本的地缘政治杠杆在下降。美国不再把日本当成“亚洲绝对中心”。美国甚至希望日本承担更多成本,而不是继续“抱大腿”。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市场和技术进步,把日本企业一步步挤了出去。日本企业不再享受“你只有我能选”的时代,反而要面对来自中国品牌的全面竞争。也就是说,日本过去赖以生存的两条腿:一条是美国的战略保护,一条是中国的巨大市场,现在都出现了变化。在这种焦虑之下,日本国内的政治精英开始往两个方向发力。
一个方向,是尽可能把自己绑得更紧,透过“台海问题”提高对美国的重要性,让美国认为日本是“不可替代的”。另一个方向,是尽可能在舆论和外交层面,利用“中国威胁论”,刺激国内政治情绪,让选民继续支持强军和修宪。
所以,我们看到从公开反对中国“九三阅兵”,到高市早苗拿“武力介入台海”说事,其实都是同一种心理在作祟:日本害怕边缘化。一旦被边缘化,掌控日本的右翼也就失去了话语权,那么过去很多没有被清算的帐,就要被清算了。
日本越焦虑,它的政治言论就越激进。日本越感到被边缘化,它越想“刷存在感”。而日本越这样做,它越破坏地区的稳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它的政治挑衅也只会被视为“求关注”或者“求存在感”。当一个国家失去了话语权,它的挑衅反而显得越发急促和失控。这,就是现在的日本。
现在的中国,不需要靠“抵制日货”来表达态度。因为市场已经给出了最冷静、最有效的反馈:日本那些东西,中国人已经不需要了。
而这种现实,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日本,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显得比过去更加歇斯底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