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京西宾馆的庭院里积雪刚融,苍松沉默。叶剑英踩着尚湿的石阶,径直推门进了张爱萍的病房,没寒暄太久就抛出一句:“小平也认为你最合适,这差事非你不可。”简短的一句话,房间里的空气忽然凝住。张爱萍放下书,眉头微蹙,答得干脆:“腿伤还没好,再说吧。”对话不长,却为此后几年中国国防科技的走向埋下伏笔。
当时张爱萍确实心生退意。福州养伤那段日子,他每天摆弄兰花、抄《红楼梦》,朋友来访也只送花不谈政务。几年清静下来,心气淡了,外界风风雨雨似与己无关。叶剑英看得明白,张爱萍是被“闲”味熏得发淡了,于是先礼后兵:“你爱兰花没错,但咱们的卫星也快枯了,你总不能眼看着吧?”一句半玩笑的话,逼得张爱萍只能苦笑。
之所以盯上张爱萍,是因为他在国防科委留下的旧账无人能接。1959年,他牵头制定的那套战略武器规划里,导弹、火箭、卫星、远程通信全被排好档期,最迟1970年应实现系列化发射。规划本来有序推进,文革风浪一起,许多型号被迫停滞。1974年,风暴一号和返回式卫星连续两次坠毁,中央军委压力山大。叶剑英跟邓小平商量后,名单里只剩张爱萍三个字——懂技术、懂组织、懂部队,这三条全占。
说服工作并不顺。宋时轮先在国庆招待会上抢走他的拐杖,大声嚷“你没问题”;后来又设宴劝他去军科,结果被他一句“我不懂科研”挡回。叶剑英只好亲自上门。第一次碰壁后,他改用战例刺激:“昨天卫星起飞二十秒就掉下来,一根导线没接好。”张爱萍立即直起腰:“胡闹!”情绪一露,叶剑英趁势追刀:“要治这毛病,你得亲自去。”
不久李达也登门“串门”,拉他去参加中程导弹定型讨论。会场内吵作一团,张爱萍再忍不住,拍桌怒问:“都干了十几年,还在争?”这火气一出,他自己也察觉——还是放不下那摊事。回家后他专门去见邓小平。邓小平只说一句:“工作总比不工作好。”话不多,却点了穴。几天后电话打到叶帅办公室:“服从组织分配。”电话那头的老帅笑声很响。
1975年春天,张爱萍以国防科委主任身份正式复出,第一站不是机关而是七机部。他常说一句口头禅:“时间丢了,再抢回来。”他把研制节点往前压,把试验周期往后缩,会议从上午排到深夜,一份份方案被“杠”到无可再改才签字。有人抱怨力度太猛,他摆手:“技术面前不讲面子。”同年7月,改进后的风暴一号将技术试验卫星送入轨道;11月,返回式卫星也安全回收。短短五个月,将近两年的损失被追回。
洲际导弹则是另一座大山。张爱萍给自己划定三年死线:“七十岁前,让它落到南太平洋。”1977年,他在医院被查出冠心病,叶帅急得赶来:“你反复推辞,不支持我工作啊!”张爱萍笑着回答:“支持,但不能保证不吼人。”把病床搬进指挥所后,他靠一本小黑皮笔记本盯进度,每完成一项就划一道粗线。1980年5月18日,导弹跨越数千公里命中目标,记了十五年的笔记本在那天合上,再没打开。
卫星任务仍未停步。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升空。十天后,张爱萍通过卫星拨到乌鲁木齐,开口第一句不是汇报,而是问哈密瓜熟没熟。线路清晰,延迟极低,众人哄笑。技术人员暗自松了一口气:骨干项目总算交卷了。
![]()
此后张爱萍递交退休报告,邓小平没批,把他叫去罗马尼亚喘口气。等他到了布加勒斯特,大使馆才告知:国务院副总理的任命已下。文件是既成事实,没有回旋余地。张爱萍摇头自嘲:“又逃不脱。”
烽烟与冷月、纸笔与发动机声,组成张爱萍的后半生。叶剑英当年那句“小平也认为你最合适”并非客套,而是看准了一个军人对使命的执拗。事实证明,选对人往往比选对时间更要紧。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