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对于美国历史而言是一个大事频发的月份,甚至可以说再没有其他月份可比。
1775年4月19日凌晨,英国北美地区的马萨诸塞总督获悉殖民地的民兵在康科德附近藏匿着大批军火,于是便派遣一支约700人的部队从波士顿出发前往搜查。
这些殖民地民兵是在1774年9月受到殖民地自治组织号召组建的,这些人平日是工人和农夫,需要时就迅速武装起来,因为从集结到能够战斗只需要很短时间,而被称为“一分钟人”。
此后英国政府就一直关注这些民兵动向,并且伺机镇压。
![]()
1774年大陆会议(即第一次大陆会议)是北美13个殖民地为应对英国高压政策而召开的联合会议,标志着殖民地从分散反抗走向初步联合,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重要起点。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惩罚性法案(统称“不可容忍法案”),包括关闭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要求殖民地为英军提供住宿等,由此激怒了北美民众。各殖民地意识到孤立反抗无效,需联合行动。弗吉尼亚议会提议召开全殖民地会议,得到广泛响应。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会议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卡彭特厅(Carpenters' Hall)举行。13个殖民地中,除佐治亚外,12个殖民地派出56名代表,这当中包括:乔治·华盛顿(弗吉尼亚),约翰·亚当斯、塞缪尔·亚当斯(马萨诸塞),帕特里克·亨利(弗吉尼亚、提出“不自由,毋宁死”),约翰·迪金森(宾夕法尼亚)。最终会议达成共识,并在宣言中强调殖民地享有英国公民的所有权利,包括“无代表不纳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列举英国侵犯殖民地权利的行为(如强制征税、解散议会),要求撤销“不可容忍法案”。决议自1774年12月起:禁止进口英国商品;停止出口北美货物至英国;抵制英国茶叶等。各地成立“安全委员会”监督执行,形成事实上的自治网络。会议首次实现了跨殖民地政治协作,打破北美殖民地间的地域隔阂,为独立战争奠定组织基础。这次会议虽然未主张北美殖民地独立,却为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发布《独立宣言》)铺平道路。英国对会议的反应则非常冷淡,英王乔治三世拒绝妥协,甚至称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1774年大陆会议是北美殖民地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关键节点,其经济抵制与政治联合策略既体现了对英国统治的挑战,也揭示了独立前夜的矛盾与试探。尽管以和平请愿为初衷,却成为点燃独立浪潮的火种。
英军出发的消息很快就被民兵获悉,“一分钟人”迅速集结,在列克星敦与英军对峙。
此时,马萨诸塞民兵人数有77人,与之对峙英军约400人。对峙期间,有人开枪,随即双方激烈交火。民兵被很快击溃。
英军抵达康科德后,民兵数量已经达到约400人,双方在此地又发生战斗。
英军此后兵分多路,除留下防御部队(1个掷弹兵连、7个步兵连)外,其余部队开始搜查民兵的军火。之后找到并销毁了3门火炮,焚烧了多个木质炮架,另外有数百桶面粉、腌制食物和550磅(约250公斤)重的子弹也被倒进储水池。
英军这时表现得纪律严明,不但帮助居民扑灭焚烧炮架引发的火灾,还为士兵的饮食支付费用。不过他们(英军)没有料到,这些居民早已经是民兵的坚定支持者,故意以各种方式拖延英军的行动。
英军在康科德的防御部队此时面对民兵的迫近,结果在列阵过程中因指挥官忽略了地形原因而发生混乱,加之这支临时抽调的部队之前来自不同单位,配合度不佳,因此没能协调一致行动。混乱中英军意外走火,使得本来只是对峙的双方开始互相射击,战斗再度爆发。
因民兵占据有利地形,英军很快就不得不后撤。
实际上英军的开火和撤退也让协同训练不佳的民兵猝不及防,一度也发生混乱,大多数人更没料到对手居然会撤退。部分民兵之后马上转而追击英军,但也有一部分自行解散回家。
![]()
绘制于1775年的列克星敦交战
![]()
后世画家绘制的列克星敦交战
![]()
独立战争时期绘制的反映英军开进康科德的绘画
![]()
1775年绘制的康科德交战
英军在此后的撤退途中,在康科德附近、以及返回波士顿的沿途不断遭受闻讯集结而来的民兵从房屋、树林,各种隐蔽地方射出的子弹,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兵列阵阻击。
尽管英方迅速派出多支部队增援,并击溃多支民兵,但自身依然损失较大,尤其是体力下降、弹药开始不足。
此时英军士兵由于持续压力,开始失控,沿途洗劫了支持民兵的村庄。
英军分路继续后撤,此时天色已经转暗,一支民兵的指挥官(皮克林)担心引发与英国的全面战争,没有下令继续追击。
获得新增援的英军则在波士顿西北部的查尔斯地区构筑新防御工事,准备固守。
民兵在之后开始包围查尔斯、波士顿,最终迫使英军放弃查尔斯退回波士顿。
![]()
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发生区域行动路线图
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最终以英军(参战总兵力约1500人)73人阵亡、174人不同程度受伤、53人失踪的结果被历史记录下来。
马萨诸塞民兵(参战总兵力约3800人)阵亡49人、39人不同程度受伤、5人失踪。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此时北美殖民地仍无意宣布独立。他们的反抗仅仅是因为与英殖民当局的关系恶化,为保护自身权益而采取的反应。
然而,英国政府在之后的态度持续激化了本来就很紧张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全面爆发。
![]()
“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存在的秘密组织,目的是促进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权利和抵抗英国政府的不合理征税。1765年在反对英国议会针对北美殖民地的《印花税法》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73年12月16日,该组织策划发动了在马萨诸塞的波士顿港进行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商业抗议活动。当天示威者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批产自大清国的茶叶倾倒入海港中,以示对英国在殖民地颁布的《茶税法》的抵制和不满。这次事件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导火索之一,也被视作标志性事件。事件后英国政府在1774年颁布《强制法案》,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和停止当地商业活动。由此引发十三个北美殖民地的抗议,并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商讨应对方案。而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也正是在波士顿附近打响。“自由之子”组织也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被俗称为“波士顿茶党”。此后许多殖民地反抗者都以1773倾茶抗议者的传承人自居,相关抗议也被称为“茶党运动”。茶党及其运动的座右铭是“无代表,不纳税”。在英国当局的《印花税法》被废除后,“自由之子”组织自行解散。图为该组织旗帜图案。
![]()
托马斯·盖奇(1719/1720—1787)英国马萨诸塞湾省总督、北美英军总司令。父亲为子爵(第一代盖奇子爵)。他在西敏斯特公学毕业后从军,后通过晋升和纳捐提拔,参加多次对外干涉或平叛战事。1753年与父亲一道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双双落败。1755年派驻北美。之后推动英军改革,1758年编组英国第一支轻步兵部队(第80轻步兵团)。1759年晋升准将,获任驻蒙特利尔(今加拿大)总督。1763年,临时接任北美英军总司令,第二年正式担任这一职务。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时,他正在英国休假。此后他被任命为马萨诸塞总督。邦克山战役(1775.6.17)后,因指挥不力遭受批评,调回英国。他在北美居住二十年,妻子也是在美洲成长的英国殖民者。身为当地总督,盖奇却对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平等持同情态度,也没有对当地武装采取强制取缔措施。但他职责所在又要维护英国政府在殖民地的权威。因此有英国议员形容他好比:“要一个绅士去说服另一个绅士支持奴隶制度,根本所托非人”。此后他就一直在伦敦附近闲居。当初由于他是家中幼子,因此父亲的子爵爵位由长兄威廉(第二代子爵)继承,长兄去世后,爵位由托马斯的长子亨利继承(第三代盖奇子爵)。托马斯的幼子与第二代子爵同名,后来成为皇家海军上将。
![]()
蒂莫西·皮克林(1745—1829)北美殖民地县法官、大陆军军需总监,美国邮政总长(第五任)、战争部长(第二任)、国务卿(第三任)。出生于马萨诸塞一个牧师家庭,是家中九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家乡塞勒姆的牧师对他的评价是:“傲慢、暴躁且固执”。1763毕业于哈佛学院。1766年成为民兵军官。1768年取得律师资格。后当选马萨诸塞议会代表,同时成为法官。1769年,在报纸上发表关于军事训练的设想,这些设想在1775年编为《民兵计划》出版,并作为大陆军的训练手册,直到施托本男爵的《美国陆军秩序与纪律条例》诞生才被替换。在4月19日,他指挥的一支民兵在查尔斯,本可以堵截英军,但由于他担心会引发战事升级为全面战争而下令避免交战——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殖民地人士的共识。然而当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时,各殖民地的代表已经认为事态无可挽回,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就是英国对殖民地诉求的回应,因此华盛顿等人穿着军服出席会议。6月14日,大陆会议宣布殖民地民兵改编为大陆军,并选举华盛顿为总司令。不过直到这时,殖民地方面尽管已经通过武装宣言,却仍然重申效忠英王,武装只是为了争取与英国本土平等的权益。
如今,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被视为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这第一枪究竟是双方谁先打响一直存在争议),其事迹被选入美国中学读本,相关建筑物也被保留成为国家历史地标。
在马萨诸塞州、缅因州,威斯康星州(仅限该该州公立学校)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都被设立为爱国者日,用以纪念这场战事。美国海军曾先后有5艘军舰以“列克星敦”命名,包括两艘航空母舰。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场战事无论是双方参战部队人数还是造成的伤亡、破坏都不算很高,然而就是这场小规模交战促成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而这个国家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成为左右世界局势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仅从这点来看,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的历史意义就非同一般。
![]()
纪念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的邮票
![]()
![]()
![]()
![]()
列克星敦-康科德之战250周年纪念活动
如果说4月19日对美国而言意义非凡的话,4月份的其他几件大事也在其历史上影响重大、深远。
![]()
1865年4月9日,南方邦联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州的阿波马托克斯法院向北方联邦军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投降。
尽管其他南方将领在4月至5月间陆续投降,最后一支南方军队于5月26日才宣布投降,但4月9日被视为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投降,也标志着南方主力军队的瓦解。南北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其结束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整个国家重塑的起点。
![]()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于1865年4月14日晚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观看喜剧《我们的美国表亲》时遇刺身亡。
当晚,南方邦联同情者、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趁总统保镖离岗之际潜入包厢,从后方近距离枪击林肯头部,在高喊“这就是暴君的下场”后跳下包厢逃脱。林肯被迅速转移至剧院对面的公寓抢救,但因伤势过重于15日清晨7点22分去世。
布斯逃亡12天后在弗吉尼亚州被围捕击毙。此次刺杀的直接动因源于林肯推动废奴政策和南北战争胜利对南方奴隶主利益的致命打击。布斯原计划通过刺杀林肯、副总统约翰逊及国务卿西沃德制造混乱,企图挽救濒临崩溃的南方政权。
尽管刺杀成功,却加速了联邦统一进程——5月底南方军队全部投降,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于同年12月正式废除全美奴隶制。林肯遇刺事件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发生地福特剧院作为历史见证,经多次修缮后成为纪念林肯精神的重要场所,每年吸引大批访客。
林肯之死既象征南北战争矛盾的终极爆发,也警醒后世领导者需直面社会分裂与改革代价。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中曾经引用1774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该理念至今仍是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之一。林肯在后世美国人历次评选的最具影响力人物&历任总统排名中经常名列第一,通常情况下即便没有获得首名也仅次于开国总统华盛顿或罗斯福而名列前三位。
![]()
![]()
1945年4月12日,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公寓因脑溢血突然去世,终年63岁。此时还是他的第四任总统任期的第一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叔叔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因此,在中文世界,一般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
罗斯福始终被列为史上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通常排名紧随亚伯拉罕·林肯、乔治·华盛顿之后。 根据民调,罗斯福在20世纪最受美国公民尊敬的人排名当中位列第6。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四届任职的美国总统。
罗斯福在二战欧洲战场临近尾声时突然离世,消息传到柏林,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欣喜若狂,他在炮火轰炸、空袭警报声笼罩的总理府地下室对德国人广播声称:罗斯福的死代表着“有史以来最大战犯被消灭”,这意味着德国命运的转折,是“历史万能的安排”,因此“正义将得到伸张”云云。
1970年代的苏联战争历史电影《解放》中曾再现了这段场景,片中戈培尔兴奋地要人将所有电灯打开,并要所有在场人举杯庆祝。
不过,根据在场的人后来回忆,希特勒此时却异常清醒,他对局势的看法并没有因罗斯福的死而变得乐观,尽管也他很希望能够出现一些变化。
这一天中午,在并未遭受太大破坏的柏林音乐厅,战争期间最后一场音乐会在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声中进行,第三帝国的部分大员们聆听了瓦格纳的代表作《诸神的黄昏》中最后一幕的演奏。此时此刻,这段旋律也寓言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帝国末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