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强、难降解,想靠单一工艺达标简直是 “杯水车薪”。行业内公认的靠谱方案是 “预处理 + 生化处理 + 深度处理” 三级组合工艺,每一步都有明确分工,就像工厂的 “生产线”,环环相扣才能实现稳定达标。今天就详细拆解这套组合工艺的每个环节,让你一看就懂。
第一步预处理,相当于给废水 “排毒养颜”,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毒性、提升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铺路。预处理主要分三类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预处理。物理法主打 “除杂”,格栅负责拦截药渣、纤维等大颗粒杂质,避免堵塞管道和设备;气浮工艺通过向水中通入微气泡,吸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适合处理中药废水的 SS 超标问题,某中药厂用气浮工艺后,SS 去除率达 85%,后续生化池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
![]()
化学法核心是 “破毒”,针对化学合成类废水的难降解有机物。芬顿氧化是常用技术,通过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能打破苯环、杂环等稳定结构,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生化的小分子;电催化氧化则通过电极反应降解污染物,某兽药企业采用电催化氧化预处理,废水 B/C 比从 0.15 提升到 0.35,后续生化处理效率提升 40%。生物预处理则用水解酸化工艺,在缺氧环境下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比如把淀粉、蛋白质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让微生物更容易 “消化”。
第二步生化处理,是 COD 降解的 “主力军”,也是整个处理系统的核心。根据废水浓度不同,生化处理又分厌氧和好氧两个阶段。高浓度废水(COD>5000mg/L)先进入厌氧反应器,常用的有 UASB 和 IC 反应器。UASB 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能高效分解有机物,COD 去除率达 60%-80%,还能产生沼气回收能源,某生物制药厂每天产沼气 800m³,相当于节约电费 3000 元,年省电费 120 万;IC 反应器处理效率更高,适合 COD 超 10 万 mg/L 的高浓废水,容积负荷是 UASB 的 2-3 倍,占地面积更小。
![]()
厌氧处理后,废水 COD 降至 5000mg/L 以下,再进入好氧处理阶段。生物接触氧化法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有机物,操作简单、运行稳定,适合中小型药企;MBR 膜工艺则是 “精度担当”,膜组件能截留微生物,使生化池内污泥浓度提高 3-5 倍,COD 去除率达 90% 以上,出水 SS 几乎为零,适合对水质要求高的项目。某化学合成药企采用 “UASB+MBR” 组合,出水 COD 稳定在 80mg/L 以下,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
第三步深度处理,是达标排放的 “最后一道防线”。经过前两步处理,废水 COD 虽大幅下降,但仍有少量难降解物质、色度和微量毒性物质,需要深度处理进一步净化。常用的组合是 “臭氧氧化 + 活性炭吸附”,臭氧能氧化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去除色度,活性炭则吸附微量污染物,确保 COD 降至 100mg/L 以下。如果有水资源回用需求,还可以增加 RO 反渗透系统,某工业园区采用 “臭氧催化氧化 + 反渗透” 深度处理,水回用率达 90%,回用水可用于生产清洗和绿化灌溉。
![]()
需要注意的是,这套三级工艺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废水水质调整参数。比如高盐废水在预处理阶段要增加脱盐环节,高毒性废水要强化化学氧化,低浓度废水可简化厌氧工艺。某兽药企业根据自身水质,采用 “格栅 + 调节 + 电催化氧化 + A²/O+MBR” 组合工艺,总投资 188.3 万元,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标,吨水运行成本控制在 15 元以内。
总之,制药废水处理没有 “万能方案”,但 “预处理 + 生化 + 深度处理” 的核心框架能应对 90% 以上的场景。关键是通过小试确定各环节的工艺参数,避免盲目套用,才能实现 “达标 + 节能 + 低成本” 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