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美国梦”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全球性符号,它象征着在新大陆通过个人奋斗便能实现的无限可能:带白色栅栏的房子、两辆汽车、子女拥有比父辈更光明的未来。
![]()
图源:AI
它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几个世纪的世界移民潮。
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根植于集体潜意识中的神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祛魅。
《纽约时报》日前发表题为《对一些人而言,“新的美国梦是逃离”》的文章,以及TikTok上如火如荼的跨大西洋文化论战,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向:对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那个旧有的“美国梦”已变得遥不可及,甚至其本身的价值也遭到质疑,而“逃离”美国,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正成为一种新的、无奈的“梦想”叙事。
如神话般传统的“美国梦”建立在几个核心支柱之上:经济机会、社会流动性、可负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由”的具身体验。
在21世纪四分之一的今天,这些支柱已然出现深刻的裂痕。
经济机会的门槛与成本急剧攀升,高昂的教育债务如同年轻人脖颈上的沉重枷锁,据相关数据,美国学生贷款总额已突破1.7万亿美元,无数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初便背负着沉重的财务负担,极大地延迟传统“梦想”里程碑的实现。
![]()
其次,社会安全网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在医疗保健、带薪休假、育儿支持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短板。
得一场大病可能导致一个中产家庭破产,“工作至死”而非安享晚年成为许多人的现实焦虑,这种“一切靠自己”的高风险生存模式,加剧人们生活的不安全感和精神压力。
TikTok上欧洲人调侃美国人“睁眼就刷亚马逊”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对消费主义驱动下、被异化的“忙碌”生活的反思。
与此同时,政治极化、枪支暴力、种族矛盾等社会顽疾持续撕裂着美国社会,已然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与潜在威胁。
当对公共安全的基本诉求都难以得到保障,当社会环境充满戾气与对立,所谓“追求幸福”的权利又从何谈起?
社交媒体,特别是TikTok,成为这场“梦想”讨论的放大器,网友们通过短视频,直观地展示并比较着彼此的生活方式。
欧洲人惊讶于美国人对瓶装水的巨大消耗量,美国人则好奇于欧洲悠长的咖啡时光、普遍的带薪年假和相对可负担的高等教育。
![]()
在法国、德国、北欧乃至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尽管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税负较高等问题,但生活似乎呈现出另一种节奏和质感: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通常更可负担的医疗和教育。
对于被高昂生活成本、高强度工作压力裹挟的美国中青年而言,这种“慢生活”或“品质生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逃离”并非简单的厌弃,而是在全球化的信息视野下,进行理性比较后的一种生活选择重构。
当“美国梦”所承诺的繁荣与安定在国内难以兑现,而外部世界又呈现出可行的替代方案时,用脚投票便成为一种新的“梦想”实践。
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为寻求机会的移民,而是寻求“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迁徙。
将“逃离美国”称之为“新的美国梦”,本身带有强烈的反讽与悲凉色彩,它标志着一种集体心态的转变:从无限向往到深刻怀疑,从奋力融入到考虑退出。
这一“新梦想”对于部分美国人来说,它是追求经济上的喘息,寻找生活成本更低、压力更小的国度;而对于另一些人,它是寻求文化上的契合,向往一个更包容、更平和、更注重社区联结的社会。
当然,并非所有尝试者都能如愿以偿,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迁移的人数。
它表明,“美国例外论”的光环正在暗淡,美国作为“山巅之城”的吸引力正在相对下降。
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开始大规模地、公开地讨论并实践“离开”作为改善生活的优选路径时,这无疑是给该国治理模式和社会现状亮起的一盏刺眼红灯。
“美国梦”的变味与“逃离”叙事的兴起,是经济压力、社会矛盾、文化反思与全球化视野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揭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若不能为人民提供可企及的向上流动通道、基本的生活安全保障和健康的社会环境,即便是最根深蒂固的国家神话也会褪色。
这并非宣告“美国梦”的彻底死亡,因为对于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美国依然充满机会,但它确实标志着那个单一、同质的“美国梦”版本的终结。
迟早,“逃离”将不再只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或少数人的冒险,当梦想的坐标从“抵达”转向“离开”,一个时代或许真的正在落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