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多出一笔钱,少则几十多则几百,这不是系统故障,而是学校坚持九年的“暖心饭卡”又在“悄悄发红包”。这份“不声不响”的温暖,让全网直呼“破防”。
![]()
图源:南京理工大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困难时渴望被帮助,却又害怕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被关照的对象”?而南理工,却把这份“不动声色”的关怀,以最“体面”的形式传递给需要的同学。
没有公开申请,没有填表公示,甚至很多同学在收到补助时都感到“意外”。九年来,3.7万余人次收到悄悄打入饭卡的资助,却无一人姓名被公开。正如老师所说:“不想让任何孩子因为贫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那么问题来了:不申请,学校怎么知道谁需要帮助?南理工的答案是:科技为眼,人情为心。学校通过大数据筛选“资助目标”: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平均每天两顿;每月消费低于750块,一顿饭不到8块钱,这样的学生大概率是生活上有困难。数学系老师还专门设计了“精准资助模型”,把学生的选课情况、教材购买记录甚至图书馆借阅时长都纳入分析;同时,辅导员们会拿着系统筛选出的名单,悄悄找班干部、室友侧面了解:“这个同学最近是不是经常吃泡面?”“他的衣服是不是总穿那几件?”这种“科技+人工”的组合拳,让每一分善意都能精准抵达。
![]()
图源:南京理工大学
九年累计771万善款,而这笔基金从何而来?这可不是靠政府拨款,而是来自一场爱的接力,是无数普通人“悄悄”攒出来的。
2016年学校基金会拿出100万“种子基金”,校友们纷纷响应。1993级校友尤剑君,从2017年开始每天捐一笔钱,到现在已经累计捐款超过21万;80多岁的老校友黄仲官,颤巍巍地送来5000元现金,他说:“60年前母校每月给我7块钱,现在我要让这份情传下去。”吴同学毕业后每月捐200元,“当年收到160.7元补助,现在想帮像我一样的学弟学妹。” 现在每到毕业季,南理工的食堂就排起长队,毕业生们把饭卡里剩下的钱全都捐出来,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汇聚成了温暖的循环。
![]()
南京理工大学校友尤剑君。图源:南京理工大学
这所以兵器研究闻名的硬核工科院校,让我们看到了它柔软的内核,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就像张同学说的:“没想到研究导弹的学校,会把关心藏在每一餐饭里。”
如今,学校的“暖心+”计划正在拓展至教材、交通、心理辅导等领域,而更多受过帮助的学生,正悄然成为新的助人者。就像老校友黄仲官说的:“希望孩子们记住,自己被爱过,然后去爱别人。”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南理工用九年时光告诉我们:真正的育人,是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还能保有完整的尊严;是让被温柔对待过的人,也生长出传递善意的能力。
这张小小的“暖心饭卡”,让更多人在寒冬里感受到春天的温度。这份“悄悄流淌”的善意,更值得我们所有人点赞、转发!
农视点述评员 | 梅青云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