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各民族流动人口空前增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流动,不同民族之间也大量流动,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前深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两个大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精细化、综合化的社会工作,涉及各族群众工作生活诸多方面,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好城市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平台作用,从实处和细处着眼,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顺应各民族人口流动趋势,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服务管理各方面为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安居乐业创造更多更好条件,是当下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完善民族事务治理协同格局。城市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深化东中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治理协同,推动在流动人口管理、公共服务衔接、风险联防联控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石榴红宣传教育活动现场发放资料。黄岩区委统战部供图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政策引导。形成鼓励各族群众进城的良好氛围和鲜明导向,通过在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方面制定均等化、同城化政策,推动流入地逐步实现进城各族群众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体系,将民族事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帮助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解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以建设互嵌式社区为抓手,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使城市成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支撑,使社区成为城市各族群众团结融合的着力点。
![]()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打造的“社区蜂巢”,吸引35家社会组织进入蜂巢,为社区5000余名各族群众提供公益服务。呼市民委供图
优化空间规划,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居。坚持以人为本,把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易地搬迁等过程中规划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统筹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公共空间,推动社区从共居的物理空间向共融的社会空间转型,为各民族创设交流互动、认知提升、情感培育的实践场域。
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打造“三交”纽带。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专职社工岗位等,搭建“睦邻集市”“共富集市”“共富工坊”等跨区域销售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充分就业、经济互补、利益共享。常态化举办“邻里一家亲”“心连心”“手拉手”等联谊结对活动,开展“微心愿、邻里帮”等邻里互帮互助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
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情感相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族群众在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价值引领,深化认同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有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社区治理实践及各类社会活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
▲四川成都温江区大学城社区“蓉城一家亲,中华文化讲堂”传统文化市集。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供图
推动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空间。在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过程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视觉化呈现、仪式化运用与生活化渗透,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将其融入城市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打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丰富精神价值的公共文化空间场域。系统性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开发利用好非遗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其活态传承与有效传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情感交融。立足城市公共设施齐全、文化资源富集等优势,依托传统节日节庆、非遗展演等载体,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组织各族群众深度参与,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拓展各民族互动场景与范围。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象化表达,普及政策法规、传播主流价值、推送文艺精品,促进各族群众沟通交流,打造连心暖心聚心的网络空间。
(作者单位: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新时代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甘肃为例”(2024—ZLXM—19)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李翠 王琪
制作 |刘艺璇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