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1月17日讯 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门岩松正在整理今年“首违不罚”案例档案。其中两起案例引人深思:
6月,一辆货运车辆装载的砂石未采取有效遮盖措施,存在货物掉落及扬尘污染风险。经查,执法人员确认该车为首次违法,且车主态度诚恳、积极配合整改,符合“首违不罚”适用条件。现场完成整改后,执法人员指导车主签署《不予处罚承诺告知书》,对其依法免于行政处罚。
7月,一家餐饮企业因不熟悉演出审批政策违规经营。执法人员深入调查后发现,企业主观无违法故意,演出仅作为营销手段,危害后果轻微。执法人员没有简单一罚了之,而是开展“嵌入式普法”,帮助企业厘清合规路径。最终,企业主动停业整改39天并成功取得演出许可,同样适用“首违不罚”。
这些看似普通的执法案例背后,是新区近年来不断创新探索的“首违不罚”制度从萌芽到成熟的三重境界升华。
制度探索始于“首违不罚”清单的首创,标志着1.0版本正式诞生。这份清单涵盖五大执法领域、103项适用行为,明确了“首次被发现、限期改正、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三大适用条件。
“这份清单的意义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执法理念的破冰——执法不再只有罚款这一种面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刘校辉告诉记者,执法部门不再局限于单一处罚手段,开始综合运用批评教育、政策提醒、约谈指导、责令改正等多元化方式,改变了以往“以罚代管”的简单化执法模式。
在清单管理基础上,制度迎来深化转型,升级至2.0版本,引入了“负面清单”机制,实现了从“列明什么能免罚”到“明确什么绝不能免”的思维转变,体现了治理智慧的提升。“这种思维转变让执法边界更加清晰。”刘校辉介绍,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红线被牢牢守住。
发展到如今的3.0版本,“首违不罚”制度已趋于成熟。“首违不罚”清单新增53项案由、调整3项案由,每一次增减都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对市场主体需求的精准回应。同时,意识形态、营商环境等新领域纳入“负面清单”,彰显出制度在与时俱进中平衡“包容”与“审慎”的关系。
三重迭代背后,是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首违不罚”制度不断完善适用条件、明晰边界范围,既为执法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执法指引,也为企业划定了清晰的行为预期。
“最开始心里都没底:'不罚会不会纵容违法?’‘执法权威会不会打折扣?’这些疑问在后续的实践中逐渐有了答案。”门岩松说。
上述餐饮企业的案例中,39天的停业整改对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但执法部门的全程指导让这个过程变成了学习合规经营的机会。“我们最初担心执法部门就是来罚款的,没想到他们是来帮助我们的。”该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经历这件事后,他们建立了内部合规审查机制,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执法角色由此发生根本转变——执法人员现在更像是“企业医生”,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帮助企业找出“病根”、开出“药方”。而企业也从过去面对执法“能躲就躲”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咨询”,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其价值远超罚款所能达到的效果。
由是观之,“首违不罚”制度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政企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持续探索终结硕果。今年以来,“首违不罚”制度已累计惠及经营主体1763个,减免处罚金额134万余元,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经济层面,通过避免“一罚了之”,帮助企业建立内部合规机制,切实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执法层面,“免罚+指导+回访”的闭环服务模式,实现了执法效果最大化。统计显示,制度实施后,辖区轻微违法复发率明显下降。
关系层面,执法过程成为生动的普法课堂和高效的服务现场。这种转变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更愿意配合执法工作,执法成本随之降低;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法治的刚性并不排斥执法的温度,我们要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在规范秩序中释放市场活力。”刘校辉说,随着市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未来将继续动态调整“首违不罚”清单,让执法实践更好地适配企业发展需求。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进化。从管理到治理,从惩罚到引导,新区“首违不罚”制度的探索,正在书写现代行政执法的新范式。这条演进之路充分证明,真正的执法权威不仅来自于处罚的力度,更来自于被执法者内心的认可与信服。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