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内河货运量,
大小船舶千帆奋进川流不息。
你有没有想过,
这些在长江中航行的千百吨级货船,
在造船厂完工后,
究竟是如何从陆地进入水中的?
其实,船舶“下水”
是门大学问,
不同方式,各具特色。
“重力式下水”

最经典的下水方式,将涂上油脂的滑板和滑道垫在建好的船舶和倾斜的船台上,松开阻挡装置,船靠自身重力顺着滑道“加速冲入”水中。
这种方式对下水区域有一定要求,要留出足够大的水域宽度和深度供船舶“入水”,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和环保风险。“重力式下水”过程不可控,可能导致侧翻或搁浅,对船体造成损坏,同时滑道油脂会流入水中造成水域污染。
“漂浮式下水”

这种方式要求船在临水的船坞里建造,船舶建好后往船坞里注水,待船舶浮起船坞里外水面持平,再打开船坞门让船舶驶出。
“漂浮式下水”成本较高,既要选择临水区域建船坞,还要考虑船坞建造、注水,以及一个船坞只能同时建造一条船的时间成本。
然而,
无论是依靠重力滑行,
还是借助浮力起航,
这些“下水”方式
或受地形限制,
或存在安全风险,
或可能污染水域,
始终留有遗憾。
有没有一种方式
既能实现船舶下水过程安全可控,
又可打破船厂选址
必须临水的条件限制,
既可实现船舶建造与下水的互不影响,
还不影响船厂周围的水文生态?
中国中铁工业自主研发的
国内首创船舶反拉下水“晟航”系统,
近日在宜昌产投(宜都)绿色智能
船舶产业园试验成功。
这项技术让船舶下水实现了
“要安全、要灵活、
要高效、还要环保”的
全方位突破。
更安全——
像坐电梯一样丝滑
“晟航”系统通过精密设计,
下水时以斜船架“托举”船舶,
先完成船舶提升、翻越堤坝,
再经下坡滑道平稳入江。
整个过程中船舶
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移动精度误差控制在10毫米以内,
真正实现船舶像“坐电梯”一样
安全、平稳地“丝滑入水”。

更创新——
突破地形限制
针对宜昌产投(宜都)
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
近水临坝的特殊地形,
团队创新研发
“上坡—横移—下水”三阶段
船舶下水新工艺和新装备,
通过岸侧、水侧两段式滑道系统,
成功突破了地形障碍。
更高效——
拥有四大核心模块
“晟航” 系统
搭载特种起重装备、
重载运输装备、
船舶下水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
四大核心模块,
能为沿江、沿海及内陆地区
船舶产业绿色智能升级
提供全新“一站式”智能装备解决方案,
覆盖船舶建造、运输、下水全流程。
![]()
力大如牛的“全能起重队”
特种起重装备模块
配齐87台特种起重设备,
载荷从3吨到300吨全覆盖,
不管是船舶部件装配,
还是大型分段吊运,
全流程需求都能满足,
就像给造船厂配了一支
“全能起重队”,
再重的活儿都不怕。

稳如泰山的 “陆地巨无霸”
船舶在陆地上怎么挪?
重载运输装备模块的
192轴线模块车来搞定!
单轴最大载荷48吨,
组合起来就是
“陆地挪移平板车”,
能稳稳托举7000吨级巨轮
在厂区里灵活移动,
又稳又准,安全感拉满。

翻堤越坝的 “超级电梯”
船舶下水系统模块
由3套陆侧斜船架、
20套水侧斜船架、
38套绞车等组成,
独特的 “翻堤越坝” 设计超亮眼。
下水时,
船舶像坐电梯一样,
顺着两段滑道平稳“丝滑”入江,
150米长、32米宽、
7000吨重的巨轮都没问题。
维修时,
又能像“钓鱼”一样
把船舶从水里反拉回陆地 。

24小时在线的“智慧大脑”
智能控制系统模块
通过传感器和可视化监控,
24小时不间断
采集数据、监测状态,
不管是起重、运输还是下水,
每一步操作都能实现
动态调载、自动纠偏、
毫米级定位及异常秒级报警,
大幅提升数字化作业水平,
确保每一步操作
都安全、精准、高效。
![]()
该系统运输的船舶
整个下水时间
大约5—6小时,
相较于传统方式
效率提升了至少30%,
且无需中断航道通航。
“晟航”系统不仅破解了
船舶下水的安全与环保难题,
更让船厂选址、修造效率
有了新可能。
随着这类创新技术的落地,
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巨无霸”们,
也将以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式
开启航行之旅。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李虹萦
校对丨程镜睿 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中国中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