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文谈到吉林市历史上的几个著名菜楼子,有朋友私信询问历史上的西关菜楼子和后来的长春路副食店有没有传承关系。其实这个问题也让我感到比较困惑,准确地说直到此刻,我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明这个关系是否存在。不过就一些老住户的回忆,长春路副食店和西关菜楼子确曾有过关联。于是今天仅就所掌握的情况对此做以简要解答。
根据《吉林市副食品志》记载,解放后西关菜楼子被改造成国营副食店,隶属于吉林市土产公司,但当时并不叫长春路副食店,也没有说明其后续发展。根据一些老人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当时还位于长春路东端路南的长春路副食店(以下简称老副食店)和位于码头胡同由西关菜楼子改建的副食门市部并存,且后者隶属于前者,故而推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西关菜楼子应该和其它菜楼子一样,也移交给吉林市蔬菜公司。
关于老副食店的设立时间和建设因由,目前未有调查结果,甚至其是何时移建农林街北口,目前得到的说法也有三种之多:一是文革期间,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三是1981年左右。其中后两种说法都与长春路扩建有关。根据《船营区志》记述,长春路扩建发生在1978年,因此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一些。进而推测,《吉林市副食品志》提到西关菜楼子改建成了民宅,可能也发生在这个时候。
新建的长春路副食店位于农林街与长春路交汇口,为一层红砖平房,举架比民宅要高很多,门脸呈“山”字型。这个副食店规模很大,店内副食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调料、点心、糖果、饮料、罐头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并非自由购买。
在新副食店南侧还有一个专销蔬菜的大棚子,里面有一红砖“柜台”,许多人对当时店内供应应季蔬菜的场面记忆深刻:堆积如山的土豆、茄子、辣椒、黄瓜、豆角……因为价格亲民,引得市民蜂拥采购。而此时人们也顾及不上售货员是否有好态度,更管不得土豆带不带泥,水黄瓜粗不粗、尾巴苦不苦,豆角带不带线儿,只要趁便宜买到就是胜利。
网友阿家回忆:人多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甚至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顾客会跳上水泥售货台上,举着手里的钱,在人山人海的呼号声里盼望着售货员先接着自己的钱!其实阿家先生的回忆可谓物资供应紧张的时代缩影!从其他人的回忆中可知老副食店的时代也是如此,而古老的西关菜楼子和老副食店的关系,和新副食店与售货大棚的情形比较相似。
作为与周边居民息息相关的商业场所,副食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的与副食本身有关,有的则与副食无关。一位老住户就提起:作为“窗口单位”,以女性为主的副食店售货员也会引得很多人就容貌进行评头品足。比如老副食店里就有一名漂亮的女售货员堪称当时店内的“形象大使”——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话语清丽,一颦一笑曾吸引过无数男士热情的目光。后来这个女售货员调到北大副食店,着实让许多人心中感到“空落落”。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副食品供应的业态逐步多元化,商品供应也日益充足,曾经热闹的国营副食店逐步冷清,给无数周围居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长春路副食店最终解体。有意思的是位于农林街北口的副食店改造成楼房后,竟保留了平房时期的“山字形”门面造型,且曾经副食店的位置至今仍由一家中型超市经营。于是一眼望去,仿佛是新长春路副食店忽然变大了一样。
![]()
![]()
![]()
![]()
特别鸣谢张兆荣先生、张晓光先生、阿家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