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机器人在执行高精度抓取时,始终面临触觉缺失的问题,依靠视觉系统,即便算法再强,也无法在接触瞬间判断力的方向、大小与滑移风险。这限制了机器手在柔性材料、精密组件和动态交互场景中的性能,使得“类人操控”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3D磁力触觉传感器进行分析,如何通过创新架构、标准化封装、注塑成型与半导体级组装工艺,解决传统磁力式触觉传感器无法大规模生产、性能不一致、需要人工校准等根本性痛点。
从力学结构设计、磁体选择、弹性体工艺、电子实现,到批量制造的可重复性验证,在机器人滑移检测和智能夹具中,分析其与压阻式、光学式和传统磁力式等主流触觉方案的技术竞争格局。
![]()
01
3D磁力触觉传感器
机器人触觉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极小空间内以足够高的频率可靠感知三维力。
磁力式触觉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检测3D力的天然优势,但其决定性弱点也十分突出:磁体与弹性体往往依靠手工装配,磁体的定位误差、固化过程中的收缩不均、封装不一致等因素导致重复性差,不适合规模化制造。
机器人产业要想真正普及触觉,必须解决一致性、可靠性和成本问题。这也是本文技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
新传感器的设计从封装层级便开始围绕“可量产”构建,采用TSSOP16封装,整体尺寸仅5×4mm²,内部包含两个独立CMOS芯片,芯片中布置四个3D磁像素,呈正方形矩阵排列。
这种布局看似简单,但为后续的差分解耦、共模磁场抑制、剪切力平衡感知奠定了基础。其关键创新并不在单一组件,而是完整地将磁体、弹性体、封装壳体与磁力计作为一个可控制造“系统”进行工程化设计。
最大的改变是传统手工嵌入磁体的工艺被完全替代。
新方案采用钐钴(Sm₂Co₁₇)磁体,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将磁体嵌入弹性体结构中,再利用半导体级的标准化贴装方法直接将该磁体-弹性体单元固定在传感器封装顶部。
钐钴磁体的选择并非偶然,它的剩磁高达1T,且工作温度可达350℃,能够承受弹性体固化时的热加工过程。其热稳定性也使传感器在无需复杂补偿的情况下保持输出一致性。
同时,弹性体采用注塑成型,这意味着几何尺寸偏差可以控制在20μm量级,远远优于手工灌胶的随机性。
为了在不降低机械硬度的前提下提升灵敏度,设计团队在磁体下方引入了气腔结构。
气腔并非为空间而空间,而是通过改变局部的结构刚度,使磁体能在低力范围内获得更高的位移灵敏度。
该结构可根据应用需求调整深度和面积,且其加工精度可控制在100μm级别,从而形成不同力范围的产品变体,为机器人夹指、末端执行器、柔性手指等多种场景提供优化方案。
制造一致性是工业化的基础。
为提高弹性体与壳体的结合质量,传感器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进行表面活化,最终剪切强度超过10N,比常规工艺高出5倍以上。
这意味着在机器人多次开合、重复抓取、撞击冲击的真实应用中,传感器结构不易脱层或性能漂移,显著提升寿命。
在电子实现层面,传感器基于MLX90423磁力计,内部可输出12路原始磁分量数据。
在调试模式下,每个像素的三维磁矢量可被直接读取,便于建立对力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实际原型受限于串行协议,目前更新率为50Hz,但已确认在重新设计数据接口后更新率可提升至1kHz级别。
这一更新率接近刚性压阻式传感器,使磁力式方案从“低速方案”跃升至“实时触觉”的可行形态。
力计算模型中,差分设计是抑制杂散磁场干扰的关键所在。
四像素的均值减法可消除来自外部磁场的共模干扰,这让传感器不需要加装额外屏蔽结构,也无需在机器人环境中担心马达、电磁阀等工业设备产生的磁场影响。
片上的温度传感器进一步配合回归模型实现温漂补偿,使传感器可在高温工况下稳定输出。
这种从入射信号、结构设计到算法校正的全链路抵抗干扰策略,使其比传统磁力传感器在工业环境中具备更强的实际部署价值。
02
走向机器人抓取智能化
的关键一跳
传感器展现出与市场现有触觉方案截然不同的综合性能组合,这使其在机器人抓取、精密操作和滑移检测中具有明显价值。其最突出优势来自尺寸、响应速度、重复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四个维度的协同。
从体积来看,整体尺寸仅5mm×4.4mm×4.6mm,是目前多数3D力传感器中最小的之一,与标准工业夹具和机器人手指的尺寸兼容性极高,比视觉基触觉方案小近四倍。
由于体积压缩,传感器不仅可贴合机械爪的指尖,还可以布置成阵列以提升触觉分辨率,为多点力场重建、复杂接触模式识别提供可能。
![]()
在力学性能上,传感器的法向量程可达5N,剪切力检测范围在±1.5N,覆盖了大部分工业抓取动作的常用区间。噪声下限仅0.75mN,较此前磁力原型提升四倍,使其能够捕捉微小的接触变化,这对“初始滑移检测”至关重要。
实验显示,在持续进行30万次压缩循环后,传感器的机械和电学性能均无退化,批量制造样品的弹性体高度偏差仅为18μm,模塑磁体的高度偏差为14μm,这一数据充分验证了规模化注塑与标准化封装工艺的可重复性。
更重要的是,多颗传感器可共享同一校准系数,实现所谓“盲校准”,校准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大幅降低了量产成本。
滑移检测是机器人触觉系统最常用、也最能体现触觉价值的功能之一,传感器被集成于Schunk EGI-040机器人夹具,并启用5kHz的高速采样模式,成功捕捉到物体发生滑移前的微小振动信号。
滑移行为从初始微动到完全掉落之间约有400毫秒的预警时间,足以让机器人通过闭环控制提升夹持力,从而防止掉落。
在实际力学关系中,剪切力随负载增加线性增长,当法向力不足时剪切力下降,这是典型的摩擦极限现象。传感器的高灵敏度让这些变化清晰可见,说明其完全可用于自动稳定抓取。
在技术对比中,传感器的定位十分清晰:性能接近刚性压阻式传感器,但多了3D力感知能力,同时保持了小体积和可规模化生产的优势。
相比光学式触觉方案,其体积小了近4倍,成本更低,封装更坚固,不需要复杂的光学器件和图像处理。但相比压阻式方案,具备对剪切力的天然敏感性,是影响抓取稳定性的关键物理信号。
与传统磁力方案相比,其抗杂散磁场能力更强,更新率更高,且制造一致性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称为“下一代工业磁力触觉”的雏形。
AI推动机器人从传统编程控制向自适应自主控制迈进,触觉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标配组件。
无论是仓储分拣中的异形物体抓取、电商小件包裹装配、柔性材料处理,抑或是电子制造领域的精密插装作业,机器人都面临着“抓稳、抓准、不损伤”的刚性需求。
小结
3D磁力触觉传感器以注塑成型与半导体封装工艺替代手工装配,从根源上解决了磁力触觉难以量产的行业痛点;通过气腔结构、钐钴磁体、四像素差分、抗杂散磁场与温度补偿等设计,实现稳定可靠的3D力检测;在批量一致性、耐久性、尺寸精度上的表现接近成熟的工业传感器;在滑移检测中展现出对微弱信号的捕捉能力,为机器人闭环力控和安全抓取奠定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