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昨晚在全运会的男子百米决赛发枪前,盯着那八位出场选手的名字——李泽洋、王胜杰、曾克理、刘杨、何锦櫶、陈冠锋、邓信锐、常吉——我忽然意识到:这是我这么多年参与全运会报道,第一次在百米决赛上,看不到苏炳添,也看不到谢震业(自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以来)。
八个人清一色“00后”,有人把这叫作“青春风暴”:他们在10秒出头的成绩里你追我赶,冠军是跑出10秒11的李泽洋。
但在大部分记者同行眼里,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那群把中国短跑送进“9秒时代”的“黄金一代”,真的走进了历史。
这是一场不设告别仪式的谢幕,而新一代已经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百米故事。
![]()
2025年11月17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0秒11背后,是9秒83的余响
的确,这场全运会百米飞人决赛,是一场标准的“青春风暴”。李泽洋10秒11夺冠,王胜杰10秒15紧随其后;曾克理10秒16拿到铜牌。其他选手都在10秒20到10秒30之间,你很难在肉眼里看出谁真正“甩开”了谁。八个名字里,大部分是第一次站上全运会的百米跑道,许多人也不过20岁上下。
赛后媒体混采区,新科“飞人”一边喘着气,一边努力整理自己的情绪。他说自己赛前的目标是争取进前八,“没想到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惊喜”。预赛跑出10秒08之后,他反而提醒自己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决赛上尽量用平常心对待。
![]()
湖北队选手李泽洋(右)在比赛后与广东队选手陈冠锋拥抱致意。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当被问到眼前这块金牌意味着什么时,他先是笑着说“非常满意”,随即话锋一转,把话题抛回给前辈:“中国短跑的大旗,接下来要交到我们这一批人手上,希望几位大哥放心,我们会把这面旗扛下去。”
但在我眼里,这10秒11的背后,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数字——9秒83。
那是4年前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的亚洲纪录。
也是在那一晚,比赛结束后,我一个人又走上了东京新国立竞技场那条创造中国飞人最高光一刻的跑道,从起点走到终点,脚步几乎都是发抖的——因为我知道,那是中国短跑从未抵达过的高度。
![]()
笔者在2021年有幸在现场见证并报道了苏炳添创造中国短跑历史的一刻。
“黄金时代”是如何被跑出来的
如果要给中国男子短跑的“黄金时代”划一个时间轴,大概会从“10秒00”开始。
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张培萌在男子百米半决赛里跑出10秒00,把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再次刷新。那一年,他距离决赛只差了0.009秒——这0.009秒,催生了无数中国田径人心里的一个憧憬:“我们离世界顶尖,真的不远了!”
![]()
2013年8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2013年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培萌以10秒00打破全国纪录,小组排名第五无缘决赛。 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两年之后,2015年尤金钻石联赛,苏炳添跑出9秒99,成为第一位跑进10秒的黄种人。同年夏天在北京世锦赛,苏炳添、谢震业、莫有雪、张培萌组成的4×100米接力,在鸟巢跑出37秒92的亚洲纪录,拿到银牌——那一夜,鸟巢的欢呼声,哪怕到今天想起来,仍然让我心潮澎湃。
![]()
2015年5月31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打破全国记录。 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之后的几年,可以用“阶梯式爬升”来形容中国短跑的轨迹:苏炳添不断刷新个人和亚洲纪录,9秒99、9秒91、再到东京奥运会的9秒83;谢震业在2019年伦敦跑出19秒88,把男子200米的亚洲纪录也收入囊中,100米个人最好成绩来到9秒97,让“破10秒”不再是绝对的孤品;男子4×100米接力先在世锦赛拿到银牌,再在东京奥运会跑出37秒79的全国纪录,后来因为英国队兴奋剂问题,原本的第四名被补发成奥运铜牌,从而创造了中国男子短跑的奥运历史最佳。
那是一个“每隔一两年就能把天花板再顶一顶”的年代,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中国短跑,真的可以!
![]()
这是2021年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庆祝。当时,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个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
伦敦,2019年7月21日,谢震业在夺冠后庆祝。当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男子2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谢震业以19秒88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刷新了这个项目的亚洲纪录。 新华社发(阿尔贝托·佩扎利摄)
一个时代过去,一代追赶者来了
今年4月的国内大奖赛上,35岁的苏炳添在广东跑出10秒49的成绩。赛后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真的跑不动了”。
而在全运会开赛前不久,他在接受采访时已经很坦然地把这届大赛称为“谢幕战”:这一次,他只报名男子4×100米接力,他希望可以在接力项目上再为广东队拿下一枚金牌,给自己的生涯画上句号。
另一位“黄金一代”的代表谢震业,则选择继续站在百米跑道上迎接挑战。本届全运会,他和决赛擦肩而过——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一面:哪怕你曾经是这个项目的王者,也无法永远站在跑道的最中央。
所以,当昨晚全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八个道次,被一群“00后”站满时——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意外,而是一个早就写在时间表上的必然。
![]()
11月17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冲线。 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只不过,人总是这样:哪怕明知道告别是迟早的事,当它真的发生时,还是会有点措手不及。
而如今的中国男子百米,已经从“有一位天选之子”进入到“有一整代追赶者”的阶段。
本届全运会冠军李泽洋,在预赛跑出10秒08,成为继苏炳添、谢震业、张培萌、陈冠锋、何锦櫶、邓信锐和陈佳鹏之后,第八位在男子100米项目中跑进10秒10大关的中国运动员;王胜杰是近两年全国锦标赛上稳定的前几名;邓信锐则是2023年全锦赛100米冠军,被媒体称作“从校园里跑出来的新星”,今年以10秒06刷新个人最佳;曾克理是2024年亚洲U20锦标赛冠军、赛会纪录保持者,在青少年层面已经证明过自己;何锦櫶去年在全国锦标赛上跑出10秒06,刷新青年纪录,本届全运会预赛同样名列前茅……
你会发现,这一代年轻短跑手的基线,已经和十几年前完全不同了——他们几乎都是在10秒出头的区间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集体站在了中国百米历史的前列。
从数据上看,这是黄金时代种下的“红利”:训练理念、选材模式、比赛平台,都在那十年里被彻底刷新;当下的这批“00后”,其实是踩在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那一代人的肩膀上起跑的。
我们还会再等来一个“苏炳添”吗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摆在眼前:在这么多优秀的新秀之中,我们能不能再等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军人物”?
当下世界男子百米的竞争格局,在东京奥运会之后有白热化的趋势。巴黎奥运会上,9秒8左右已经成为争夺奖牌的“常态档位”,决赛门槛被顶到了9秒9左右,虽然也没有一位绝对的统治者,但欧美新星不断刷新个人最佳。在这样的时代表上,中国短跑要再复制一次“9秒83式”的突破,需要天赋、运气、系统投入同时在线。
所以昨晚我看着这群“00后”在全运会夺冠、刷新PB,心里既有欣慰,也有一点隐隐的不安:一方面,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短跑“不断有人能跑得很快”;另一方面,我们暂时还没看到那个世界级的、真正的领军人物。
![]()
这是2015年8月29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后,中国队选手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和莫有雪(从左至右)庆祝获得银牌。 新华社记者王丽莉摄
![]()
新华社照片,杭州,2023年10月5日 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比赛结束后,中国奥委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递补奥运奖牌颁奖仪式,为递补获得东京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铜牌的苏炳添、谢震业、吴智强和汤星强颁发奖牌。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黄金时代”的意义,不只是“当时的闪耀”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关键画面:从张培萌在莫斯科把全国纪录“顶”到10秒00;到苏炳添在尤金跑出9秒99,成为第一位“破10”的黄种人;再到2015年北京鸟巢的4×100米银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的9秒92,东京奥运会的9秒83和4×100米铜牌……
那是一段真正可以称为“黄金”的岁月。它让中国人第一次在男子百米项目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也让无数孩子在操场起跑器上蹲下时,敢在心里默念:“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
或许,“黄金时代”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当时的闪耀”,而是“它把后来的人带到了什么样的起点”。
如今,苏炳添即将离开,谢震业也在倒计时,而他们,已经做到了所能做到的一切。
接下来,中国短跑需要的可能不是再造一个“奇迹”,而是给这些“00后”多一点时间、多几届大赛、多一些高水平的对抗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在自己的轨迹上、自己的赛道上,跑出一个属于下一个时代的答案。
原标题:《当苏炳添、谢震业都不在起跑线上:全运会百米决赛,为“黄金时代”画上句号》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题图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