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旧志中的“学校志”,我心中有所疑惑。朝廷对孔子的尊崇制度非常完备,皆出自皇帝圣裁,彻底革除了过去封孔子为“王”或“太师”的陋习。然而为何开篇却从隋唐以来记起呢?下级官吏奉行的是现行体制,并非像记载沿革古迹那样需要引用历史证据;拿一点微弱的火光去比拟太阳月亮,这可以说是不懂得尊崇圣王之道了。
而且,关于孔子谥号“褒成侯”的追封等事,也应放在前面叙述。两千多年来类似的尊崇之事多不胜数,岂能一一列举?只举一二而遗漏其余,反而造成混乱和障碍。再如文武生员本应隶属于各学校名册之中,理当详细记载,却反而省略不提,这些都容易引起如同“夏虫不可语冰”般的误解。
因此,我依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整理修订,以供后来贤者参考。有关祭祀典礼、建筑营建以及书院、义学等内容仍照旧保留。至于历代先贤配享孔庙的缘由始末,则分别注于各自姓名之下。
文庙(孔庙)
元代以前,文庙位于县城东北。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知县陆礼将其迁建至县衙西侧,此位置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多次重修:
弘治八年(1495年),知县王铎重修;
正德九年(1514年),知府华津主持修缮;
嘉靖年间,代理知府牛沉度、知县沈铨、署理知县张九一、知县朱泰相继增修;
万历年间,知县张凤翔、李宜培屡次修葺;
崇祯年间,知县张毓泰又进行大规模修缮。
清代续修情况如下:
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王报春修;
十四年(1657年),知县余维枢修;
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王家桢修;
七年(1668年),知县梁炳宸修;
十年(1671年),知县朱世纬修;
雍正年间,知县侯可大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孔广棣修;
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彭玉、陶金殿相继大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王镛补修;
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夏诒鎰重修。
国家礼制与御赐典章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正式确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每年春秋两季仲月(农历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祭典,各府、州、县由主官(正印官)主祭,教职人员分献。
祭前一刻,教官先祭祀启圣祠(后改称崇圣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皇帝亲撰《至圣先师孔子序赞》:
自天地人三才确立以来,天地虽生万物而不居其功;唯有圣人传承大道之统绪,代天宣化。有“行道之圣”,得位治国,建立功业;有“明道之圣”,立言垂范,教化万世。正是因为他们,正统学问得以常明,人心不至于泯灭。
追溯上古,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皆身居高位,集君主与师表于一身,是“行道之圣”;孔子未得高位,困顿在下,却承担删订《诗》《书》、制定礼乐之重任,是“明道之圣”。
“行道者”功业显赫于一时,“明道者”教化影响百代。若无孔子继尧舜三代之后挺身而出,则学术必将纷乱淆杂,仁义之道将被湮没,圣道失传已久矣!后人欲探求二帝三王治国平天下之心法,又能向何处取法呢?
可见孔子实为万古一人!朕巡视东方,亲赴曲阜阙里拜谒孔庙,景仰之情更深,特执笔作赞曰:
赞辞:
天地之间,气有清浊,质有刚柔,唯圣人参悟其中,立人极之道。
若舍此正道,别无所依。
上天设立准则,帝王治理天下,须兼为君主与导师,统领万古——唯尧、舜、禹、汤、文、武能当之。
五百年后,至圣诞生,声如金玉,集大成于一身。
编《尚书》,删《诗经》,定礼制,正音乐;穷究《易》之象数,严正《春秋》笔法。
上承往圣遗绪,下启来者楷模。
虽百家异说、殊途纷争,然日月不可逾越,羹汤可见先人影像。
孔子之道,在于中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共通。
孔子之德,在于仁义中正,乃人性本善之体现。
我日夜勉励,追求理想,溯源洙泗,效法唐虞。
走过庭院,瞻仰礼器,提笔作赞,心驰神往。
百世之前,以圣人为归宿;百世之后,以圣人为师表。
并非仅师从夫子其人,而是师从其所传之道。
统御天地,唯有道最为宝贵。
泰山巍峨,东海浩荡,夫子之墙高数仞,谁能真正窥见其门径?
后续御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颁行全国。
定文庙舞仪、祭品规格:各州县用笾八、豆八,舞蹈采用六佾(36人)。
二十八年(1689年):御制《颜子赞》《曾子赞》《子思子赞》《孟子赞》。
颜子赞曰:“圣道早闻,天资独粹。约礼博文,不迁不贰,一心向善。万德汇聚,化育齐同,其乐一致。”
曾子赞曰:“洙泗道统,鲁国所承。一贯唯诺,圣学在此。明德修身,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子赞曰:“微妙天命,大道本源。静则涵养,动则察省。日常言行,皆合中庸。育万物,赞乾坤。九经三重,大法具存。诚敬慎独,成德之门。”
孟子赞曰:“哲人已逝,杨墨昌盛。孟子奋起,倡言仁义。独阐性善,知言养气。尊崇尧舜,排斥功利。煌煌七篇,与六经并列,继承孔学,功比大禹。”
四十一年(1702年):钦定文庙乐舞编制:歌章四人,乐生二十二人,执麾一人,引节一人,舞生三十六人,合计六十四人。
四十九年(1710年):奉旨春秋两丁祭典,武职官员亦须参与祭祀。
雍正元年(1723年):奉旨于各地学宫内建立“忠义节孝祠”。
此后陆续颁赐:
钦颁“生民未有”匾额;
三年(1725年):加增祭品、祭器、礼乐器图册;追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爵;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乾隆三年(1738年):御书“与天地参”匾额;
六年(1741年):钦定《四书文》;
七年(1742年):颁《学政全书》《学宫备考》;
嘉庆元年(1796年):御书“圣集大成”匾额;
道光元年(1821年):御书“圣协时中”匾额;
咸丰元年(1851年):御书“德齐帱载”匾额;
同治元年(1862年):御书“圣神天纵”匾额。
大成殿
大成殿共五间,正中供奉“至圣先师孔子”。
祭品:
白色帛一匹,
牛一头,羊一头,猪一头,
登一,铏一,簠二,簋二,
笾十,豆十,
酒尊一,白瓷爵三。
东西两侧设“四配”位:
复圣颜子(颜回)——唐武德四年(621年)配享;
述圣子思子(孔伋)——宋元丰七年(1084年)从祀;
宗圣曾子(曾参)——唐开元八年(720年)从祀;
亚圣孟子(孟轲)——宋元丰七年(1084年)从祀,咸淳九年(1273年)定为“四配”之一。
元至顺元年(1330年)封四配为公爵,明嘉靖九年(1530年)废除公爵称号,改称今名。
四配祭品:
每位帛一(白色)、猪一头、羊一头、铏二、笾八、豆八、酒尊一、白瓷爵三。
旁列“十二哲”东西各六位:
东侧:
闵损(闵子骞)——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列入十哲;
冉雍(仲弓)——同上;
端木赐(子贡)——同上;
仲由(子路)——同上;
卜商(子夏)——同上;
有若(有子)——乾隆三年(1738年)升入十哲。
西侧:
冉耕(伯牛)——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列入;
宰予(宰我)——同上;
冉求(冉有)——同上;
言偃(子游)——同上;
颛孙师(子张)——宋咸淳元年(1265年)列入;
朱熹——宋淳祐元年(1241年)从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升入十哲。
十二哲祭品:
东西各帛一(白色)、猪一头,每案铏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首一个、白瓷爵三。
东庑(东廊)从祀名单
先贤四十位:
公孙侨、林放、原宪、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儒、公肩定、鄡单、罕父黑、卜商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巫马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牧皮、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公羊高、伏胜。
先儒三十三位:
毛亨、孔安国、后仓、许慎、郑康成(郑玄)、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谢良佐、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魏了翁、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赵复、金履祥、方逢辰、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楠、刘宗周、孙奇逢、张履祥、陆陇其……
(以上诸人均注明从祀年代及朝代,部分为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年间陆续增补。)
西庑(西廊)从祀名单
先贤三十九位:
蘧瑗、澹台灭明、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葴、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人明、秦冉、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谷梁赤……
先儒三十二位:
董仲舒、苌弘、杜子春、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燮、黄干、蔡沈、王柏、陆秀夫、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黄宗羲、黄道周、陆世仪、汤斌……
(同样注明从祀时间,多为明清时期逐步加入。)
两庑统一祭品:
每边帛二(白色)、猪三头、羊三头;
每案簠一、簋一、笾四、豆四、铜爵二。
乐章(祭祀音乐)
春祭以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
秋祭以南吕为宫,仲吕起调。
同治九年(1870年),募集乐舞生六十四人,通过捐款生息,作为春秋两祭乐舞及礼器维修经费。
乐章名称与内容摘要:
1《咸平之章》——迎神
伟大啊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并列为三,万世之师。祥瑞感应麒麟,音韵回应金丝。日月高悬,乾坤清明。
2《宁平之章》——初献
心怀美德,玉振金声。自有人类以来,未曾有如此伟人。俎豆千秋,春秋上丁,清酒芬芳,香气初升。
3《安平之章》——亚献
礼仪无差,登堂再献。乐声和谐,诚敬满盈。肃穆雍和,英才济济。礼乐陶冶,互相观摩学习。
4《景平之章》——终献
自古以来,先民已有典范。戴皮弁帽,采菜祭奠,思念伦常之乐。惟天启迪人民,惟圣人顺应常道,伦理秩序由此确立,至今如木铎之声响彻四方。
5《咸平之章》——彻馔(撤供品).
先师曾言:祭祀必获福佑。天下学宫,谁敢不敬?礼仪完成,宣告撤供,勿疏勿渎。乐之所生,源于中原有菽(粮食)。
6《咸平之章》——送神
凫山巍峨,泗水洋洋。景仰圣迹,德泽无边。昭示祭祀大事,礼仪庄严光明。教化百姓,培育学子。
祝文(祭文)
某年某月某日,某省某官某谨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
惟先师道德崇高,圣道冠绝百王,如日月永恒照耀。自有人类以来,未有如您者。正值文教昌明之时,礼乐和谐之际。辟雍(太学)钟鼓齐鸣,恭敬献上馨香;泮宫(地方学校)更加严谨地陈列祭品。
今值春秋仲月,谨遵旧制,肃展微忱,举行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享。尚飨!
崇圣祠(原启圣祠)
原在戟门前东侧,明万历年间知县耿鸣雷移建于明伦堂后,利用旧书楼地基建造。后倒塌,邑人胡鲤又将其迁回戟门东侧。
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王家桢、教谕王丸有重修。
中祀五代祖先:
肇圣王 木金父公
裕圣王 祈父公
诒圣王 防叔公
昌圣王 伯夏公
启圣王 叔梁纥公
祭品:
五案,每案帛一(白色)、猪一头、羊一头、铏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尊一、白瓷爵三。
配享两位:
孔氏孟皮 —— 咸丰七年(1857年)增列;
颜氏无繇(颜路)——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祀;
孔氏鲤(孔鲤)—— 宋咸淳三年(1267年)从祀;
曾氏点(曾晳)——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孟孙氏激(孟子之父)—— 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东西配位。
配位祭品:
每案帛二(白色)、豕首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猪肉一方,每位铜爵三。
东西两庑:
由知县王报春、余维枢、孔广棣等人相继重修。
从祀五位先贤:
周辅成(周敦颐之父)——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从祀;
程珣(程颢、程颐之父)—— 明嘉靖九年从祀;
蔡元定之父 —— 同上;
张迪 —— 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
朱松(朱熹之父)—— 明嘉靖九年从祀。
祭品同前。
祝文(崇圣祠)
某年某月某日,某省某官某致祭于五位圣王:
惟我圣王,世代积德,开启圣绪。圣人之后,德泽绵延。凡受文化教化之地,皆当寻源溯本。谨以明洁之礼,守土之诚,今值春秋仲月,举行祀典,以先贤某某氏配享。尚飨!
名宦祠
位于戟门左侧。原有祠无牌位。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宋祖乙申请祭祀裴琰之等七人,后牌位损坏。
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朱世纬、教谕魏继橒重立。
所祀七人:
唐代永年令裴琰之
临洺令杨茂谦
明代永年知县孙允中、朱泰、程纯、马翰如、耿鸣雷
乡贤祠
位于戟门右侧。康熙七年(1668年),教谕杨九有重修。
所祀人物包括:
宋代:庆礼、李椿、王磐、刘未川、刘赓、连盛、连矿、卢大节、范李杜、卢大中、宋师程、李养志、李韫秀、宋学道、单镜、李春萼、申佳允
明清:胡渊、胡士伟、李养廉、胡福宏、李仲熊、刘璇、冀如锡、李芳莎、宁光祖、申涵光、申涵盻、张盖、阎斌
注:刘肃、刘赓为洛水人,不应列入永年乡贤,系当时申报错误。
忠义孝弟祠
位于城内东大街。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兴建,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韩象鼎重修。
春秋两祭祝文略。
明伦堂
位于大成殿之后。
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张毓泰修;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余维枢修;
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丁应蕙修;
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县李景梅重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王镛补修。
卧碑制度:
清世祖(顺治帝)钦定《卧碑文》,刻石立于堂中。每月初一、十五,学官召集诸生宣讲《圣谕广训》。
斋房
明伦堂东西各有五间:
东曰“日新”
西曰“时习”
尊经阁 & 敬一亭
尊经阁已废,敬一亭在其旧址。原在戟门东,后改建于明伦堂后,扩为五间。知县余维枢、侯可大曾重修。亭前原有号房,知县郝䌹曾在此教授士子,现已废弃。
戟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孔广棣修。
泮池 & 棂星门
棂星门:乾隆二十一年孔广棣重修,道光二十八年韩象鼎重修,同治十二年王镛重修,光绪二年夏诒鎰更换榆木柱并重修。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及照壁均为孔广棣修建。
射圃
位于儒学西侧,有亭三间。崇祯十一年(1638年),教谕汪光绪修。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朱世纬、教谕魏继橒重修。
教谕宅 & 训导宅
教谕宅在学宫东侧,明崇祯十一年汪光绪重修,康熙七年杨九有、十年魏继标、乾隆十五年张孝源等陆续增修,道光三十年缙兴重修。
训导宅原在明伦堂东,后裁撤。康熙十八年重建于堂西南,乾隆十七年王尧佐、道光十七年王大馨重修。
学额
廪生:20名
增生:20名
岁科两试,每次录取文生10名
岁试录取武生15名
学田详见《田赋志》。
紫山书院
原址在城东关,明巡按御史苏京所建,后废。
按:紫山书院原在城东,种植荷花,风景媲美莲亭。申涵光曾作《书院观莲遇雨诗》,见《艺文志》。
现书院实为旧“漳川书院”,位于县治以东,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府张羽建,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张毓泰重修。后改为“皇华馆”,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朱世纬复改为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孔广录重修,并更名为“紫山书院”。
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沈惇厚、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陈政典先后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王镛增建讲堂、学舍,劝捐经费以供“膏火”(学生津贴)。
共有土地七十二亩余,发商生息钱四千三百串,每课取生童各十五名,由当年绅董发放膏火。
光绪年间,知县罗庆熙又捐薪金生息八百千文,增加生童膏火,并设奖赏,较以往更优。每月由知县亲自考核士子。
其他书院与义塾
清晖书院:在东门外;
莲亭秀洛书院:在临洺镇,为郡守、副守考课士子之所,非一县私有,故不详载。
社学(基层教育机构)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推官余忠宸倡议增设五所社学,分布于城四隅:
东:保庆寺前
西:府城隍庙东
南:衙署南大街、南门西马道
北:仓门道东
义塾(免费学堂)
城中有三所旧义塾:
西大街六公祠
东大街忠义祠
府文庙东文昌阁
城乡新增六所:
汉南大街旧义仓南 —— 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长启建;
旧义仓孝弟祠 —— 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王德炳建;
辛村龙王庙(西北三十五里)—— 同治十一年(1872年)府武益三与青县共建;
瓜井村冉子祠(西北四十里)—— 同治十二年富绅民众共建;
武氏义塾:位于任寺西街道东,为武母所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