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金鸡奖开奖后,舆论的质疑声浪几乎要把这个国内电影奖项的“权威”标签彻底撕碎。
![]()
这边,前不久才备受争议的钟楚曦,这些年在影视领域并没有太大突破,然而她却能够凭借《好东西》赢了实力派演员蒋勤勤和影后惠英红,拿下最佳女配。
![]()
上台发言时,声声哽咽却不见眼泪,观众们纷纷被调侃:这段比戏里演得好。
![]()
那边,出道24年,手上奖杯也不少,能够斩获金鸡“影后”,是宋佳本该有的实力,本应该众望所归。
但奇怪的事情是,当此次影后花落在她头上时,竟然被扣上了“水奖”的帽子。
![]()
原因之一,是在“影后”的竞争者中,有一个有力的对手,就是咏梅。
众人觉得,对比宋佳和咏梅这次提名的角色:咏梅在《出走的决心》中的表演自然真挚,完全胜过宋佳的《好东西》。
![]()
所以咏梅落选,让人有些意难平。
另外,宋佳本来是二摘金鸡影后,而在各类主流奖项里,大多数演员基本上想要二封某个奖项,会很难,会被卡,但是到宋佳这儿,好像就一路平坦。
![]()
加上这重原因,众人对宋佳的这座奖杯,就更加不服了。
而更让大众咋舌的是,今年的出众电影中,章子怡、杨幂、赵丽颖等兼具热度与演技的实力派女星,都贡献了精彩表演。
![]()
然而他们却集体在提名阶段就“折戟沉沙”。
于是,曾经象征中国电影专业高度的金鸡奖,被众人调侃从“金鸡”沦为“野鸡”。
![]()
深扒这些年金鸡的争议,才发现,其权威性的滑坡,早已是行业内外心照不宣的事实。
宋佳钟楚曦的争议,绝非第38届金鸡奖的偶然。
我们往回追溯,先说宋佳。
当初她首摘金鸡影后时,就已经在观众心里埋下了“看不懂”的种子。
2013年,她凭借小众文艺片《萧红》,击败了在《一代宗师》里塑造出“宫二”这一华语影史经典女性形象的章子怡。
![]()
彼时章子怡的“宫二”,已经在金马、金像等颁奖礼上横扫影后殊荣,她把一个武林女子的倔强、执念与破碎感演到了极致,角色的完成度和演技的突破性有目共睹。
而《萧红》的受众面与艺术影响力远不及《一代宗师》。
![]()
所以这一结果让不少观众直呼“金鸡的审美太迷”,甚至有人调侃“是不是评委们集体对文艺片有执念”。
除此之外,金鸡还有一次巨大的影后争议,就出现在去年。
李庚希凭借一部撤档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斩获影后。
![]()
要知道,在她的竞争对手中,马丽在《第二十条》里贡献了教科书级的严肃型喜剧表演,票房口碑双丰收;
张子枫在《穿过月亮的旅行》里,仍稳定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
![]()
这些演员的作品要么是票房黑马,要么是口碑爆款,角色塑造极具深度。
所以当时李庚希的获奖,直接让现场有人情绪激动地喊出“黑幕”。
![]()
网络上的质疑更是铺天盖地,大家纷纷疑惑“这样的评选标准,到底是看演技还是看运气?”
以至于李庚希的出道史、关系背景被扒了个遍。
![]()
此时再回头看看本次提名名单的“遗珠之憾”。
章子怡在《酱园弄》里,把一个在封建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女性的痛苦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却连提名都没拿到。
![]()
同样在这部戏里,杨幂彻底完成了自己的表演转型,当初众人纷纷感叹,一个眼神,足以诠释角色内心,这也是杨幂的巨大进步。
![]()
赵丽颖就更不用多说了,虽然只是配角,但出场的戏份当中,帧帧精彩。
![]()
所以,从宋佳到李庚希,从影后归属到提名名单的“遗漏”,金鸡奖的开奖,更像是一个充满随机性的“抽奖现场”。
一次次争议叠加,让大家不得不承认:金鸡奖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说起来,金鸡奖初期,是备受众人尊重和认可的。
奖项诞生于1981年,设立的初衷十分明确:
要和大众投票的百花奖形成对照,打造一个聚焦艺术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电影奖项。
![]()
简单来说,它算是中国电影的“学院奖”,使命便是要为电影艺术的纯粹性把关,成为中国电影的“艺术标尺”。
而在最初的几十年里,金鸡奖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
![]()
它敢为好作品开“双黄蛋”甚至“三黄蛋”:
比如,1983年,《人到中年》和《骆驼祥子》共享最佳故事片奖,前者展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后者则是经典文学的精彩影视化;
![]()
2000年,《横空出世》更是拿下最佳故事片的“三黄蛋”,这部讲述中国原子弹研发的影片,以恢弘的叙事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杆。
![]()
这种“不吝嘉奖”的背后,是对艺术价值的尊重:只要作品够好,就不怕奖项“分流”,要让所有优秀的创作都被看见。
同时,它也敢“宁缺毋滥”。
在2004年之前,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故事片等重要奖项多次出现“空缺”。
![]()
比如某一年的最佳男主角,评委们觉得所有提名者的表演都没能达到“金鸡”的标准,于是干脆让奖项空缺。
理由很直接:没有足够好的作品或表演,绝不硬塞奖项。
![]()
那时的金鸡奖,眼里只有电影本身的水平,不看票房高低,不管演员是否当红。
1999年的《那人那山那狗》,上映时票房惨淡,几乎无人问津,但金鸡奖看中它的艺术价值。
影片对父子情的细腻刻画、对乡村邮路的诗意呈现,都极具人文关怀。
![]()
于是便大方给了5个提名,还让它拿下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
这种对艺术的纯粹坚守,让金鸡奖在成立初期赢得了“中国电影艺术良心”的美誉。
不知从何时起,金鸡奖开始偏离初心,在艺术坚守与市场迎合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两头落空。
![]()
一方面,好演员、好电影拿不到奖,表现平平的却能“黑马”突围。
演员迟蓬在《百鸟朝凤》里饰演的师母,温柔坚韧,是影片中温暖的底色,她的表演极具生活质感。
没成想,却输给了王珞丹在《搜索》中的平平表现。
![]()
另一方面,金鸡奖的评选还掺杂了不必要的“门户之见”与“流量偏见”。
导演冯小刚就曾因《一声叹息》落提金鸡奖,公开炮轰其存在“无形偏见”。
![]()
一是认为市场火爆的影片必然“流俗”、缺乏艺术性,言下之意,票房好的电影在金鸡这里天然“低人一等”。
二是歧视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觉得他“半路出家拍不出艺术品”。
这番吐槽,直接把金鸡奖评选背后可能存在的“圈子文化”和“偏见”摆到了台面上。
![]()
而金鸡奖的争议,还不止于此,起初坚持艺术选择,近几年,却开始主动拥抱市场,迎合流量。
它开始给高票房的主旋律电影频繁颁奖,《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都在金鸡奖收获颇丰。
![]()
甚至邀请吴京担任电影节形象大使,试图贴近市场热度。
但这种“妥协”,并没有赢回大众信任,反而让人觉得它既丢了艺术初心,又没完全摸到市场的脉搏。
![]()
比如:《流浪地球2》这样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具有革新意义的作品,在金鸡奖只拿到了最佳录音和评委会特别奖这样的“非重量级”奖项。
同样聚焦工业化的《封神第一部》也只是“九提三中”,这样的结果让支持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观众大失所望。
![]()
金鸡奖走到当下这步,观众看在眼里,其实圈内人对此也心知肚明。
早前,作为颁奖嘉宾的倪萍,就已经在台上“点破”了金鸡奖的尴尬。
![]()
她在颁奖时直言,有些奖项就喜欢颁给“受欢迎的、漂亮的”,还调侃获奖“要靠运气”。
言下之意,金鸡奖的评选有时更像一场“人气投票”或“运气游戏”,而非纯粹的艺术评判。
![]()
这番话,此时再看,更像是一句精准的预言。
就连张艺谋都曾经说过,觉得金鸡奖是世界上最难拿的奖,显然,它好像已经成为了随意捧起的存在。
![]()
其处境是:既没有坚守住艺术的纯粹性,成为电影人心中的学术高地,又没能完全融入市场,获得大众层面的广泛认可。
所以,金鸡奖的位置才越来越尴尬,奖项的权威性持续下滑,最终变成了这副“不被信任、充满争议”的模样。
![]()
观众期待的金鸡奖,应该是能拨开市场的迷雾,真正聚焦电影艺术本身,让好作品、好表演被看见。
它应该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电影的艺术高度,又像一座桥梁,连接起电影创作与大众审美。
事实是,当下的金鸡奖,显然配不上这份期待。
它的尴尬处境,藏了这么多年,终于在一次次争议中,彻底暴露在大众眼前。
或许,金鸡奖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思考:
在艺术与市场的天平上,它究竟要走向何方?
是重拾初心,做回那个纯粹的“艺术判官”;还是彻底拥抱市场,成为流量与票房的“风向标”?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该拿出清晰的态度和标准,否则,“金鸡变野鸡”的调侃,只会越来越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