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二十九,民间素有“冷不冷,就看九月二十九”的农谚,预示着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成为冬季气温的风向标。今天是2025年11月18日,恰逢农历九月二十九,全国多地气温呈现显著差异:北方部分地区已迎来初雪,而南方仍延续深秋暖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让今冬是否会出现极端寒冷天气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
一、农谚背后的气象智慧
“九月二十九晴,一冬凌;九月二十九阴,一冬温”的古老谚语,源自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物候现象的观察。气象专家指出,这类农谚反映的是大气环流早期信号:若农历九月末出现持续晴朗天气,往往意味着冷高压势力较强,可能提前为冬季寒潮埋下伏笔;反之阴雨天气则显示暖湿气流活跃,冬季气温可能相对温和。今年九月二十九当天,我国天气版图呈现明显分异——东北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普降大雪,华北多地气温跌破冰点,而江南、华南地区仍保持15-20℃的宜人温度,这种复杂格局为冬季预测增添了变数。
二、今冬气候的多重影响因素
结合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今年冬季气候主要受三重因素交织影响:
1. **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已持续6个月,预计将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历史数据显示,厄尔尼诺年我国出现暖冬概率达70%,但1954年、2008年等特殊年份仍出现过“厄尔尼诺遇冷冬”的例外。
2. **北极涛动负相位趋势**:当前北极海冰覆盖率为历史同期第三低值,极地冷空气更易南下。11月上旬蒙古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大14%,这可能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为寒潮爆发提供条件。
3.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今秋高原积雪日数同比减少20%,地表感热输送增强,或导致冬季风路径偏东,使华东、华中地区面临更强冷空气侵袭。
![]()
三、区域气候预测分化明显
基于超级计算机集合预报,不同区域将呈现显著差异:
- **东北地区**:12月至1月可能遭遇阶段性严寒,黑龙江北部极端低温或达-40℃,但整体冬季气温接近常年。
- **华北平原**:1月中下旬出现持续一周以上-15℃低温的概率较大,京津冀地区需防范能源供应紧张。
- **长江流域**: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特征,春节前后可能发生2008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过程。
- **华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偏高1-2℃,但2月可能出现“回南天”与强降温交替的湿冷天气。
四、极端天气防范建议
面对复杂气候形势,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提出分级应对策略:
1. **北方寒潮防御**:检查供暖设备密封性,提前为水管加装保温层。农村地区应储备至少15天用量的燃煤、生物质燃料。
2. **中东部雨雪应对**:车辆更换-20℃标号防冻液,家庭建议购置便携式除冰设备。社区需完善老旧建筑屋顶积雪清理预案。
3. **南方湿冷防护**:使用除湿机维持室内湿度在60%以下,关节炎患者可提前进行中医艾灸调理。
![]()
五、气候变化下的新特征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近30年我国冬季变暖速率达0.41℃/10年,但极端寒潮事件频率反而增加12%。这种“整体变暖、波动加剧”的特征,使得传统农谚预测面临挑战。例如2020年农历九月二十九全国大部晴朗,却迎来世纪性暖冬;而2023年同日阴雨绵绵,反而遭遇12次强冷空气过程。气象学家建议,现代冬季防范应更多参考15-30天延伸期预报,而非单一日期天气表现。
在这个特殊的九月二十九,无论农谚预示为何,做好多情景应对准备才是明智之举。冬季气候预测本质是概率问题,正如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所言:“大自然从不会简单重复,每个冬天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关注每周天气变化,比纠结于某一天的征兆更具现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