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队再遭“背后捅刀”,想拿世界杯谈何容易?
![]()
英格兰队在本届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豪取八连胜,打进20球且一球未失——这是欧洲区世预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完美战绩。迎接他们的并非赞誉与自豪,而是英国媒体熟悉的“狂轰滥炸”式批评。
主帅图赫尔带领球队以全胜战绩昂首晋级,攻防两端堪称无懈可击。放眼全球,巴西曾为一张世界杯门票苦苦挣扎,意大利甚至可能再度无缘正赛,而英格兰却已稳稳锁定席位。按理说,这该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但现实恰恰相反:他们再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被质疑、被挑剔,甚至被极端化攻击。
赢也挨骂,踢得好也被挑刺
讽刺的是,如今的英格兰队正处于近年来最稳定、最高效的阶段:每场进2到3球,牢牢掌控节奏,防线固若金汤。但英国媒体仍执拗地重复一个论调:“你们赢只是因为对手太弱。”
这显然不是图赫尔的问题。欧足联负责分组抽签,英格兰作为种子队,本就该避开德国、西班牙等强敌。逻辑本应如此简单,但在英国舆论场,越是赢得轻松,媒体反而越“不爽”。
这种现象早已不是第一次。2018年世预赛,英格兰8胜2平保持不败,却被批“踢得沉闷,只会靠定位球得分”;2022年世预赛,他们再度全胜出线,时任主帅索斯盖特却因“保守、无聊、缺乏创造力”饱受诟病。如今轮到履历光鲜、名望卓著的图赫尔,即便带队打出历史级战绩,依旧难逃口诛笔伐。
以对阵阿尔巴尼亚一战为例:面对密集防守,英格兰耐心组织,最终由凯恩梅开二度,萨卡和拉什福德送出精妙助攻。整场比赛调度合理、换人精准、控制力十足。但媒体依然不满,指责球队“不够激情”“缺乏速度”“无法点燃观众”。
仿佛凯恩进了两球,他们就会问:“为什么不多进一个?”图赫尔赢了5比0,他们又会嘀咕:“怎么不是7比0?”
![]()
英格兰如显微镜下的细菌
如今的英格兰队,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微生物——一次传球失误、一次处理球稍慢、一次换人没满足所有人的期待,都能立刻引爆社交媒体,被反复剖析数日。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往往并非出于专业分析,而是源于媒体对流量和戏剧性的渴求。一场轻松的大胜不够“刺激”,于是必须制造争议;稳健的防守被说成“缺乏想象力”;轮换阵容被斥为“不稳定”;派上主力又被嘲“欺负弱队”。
那么问题来了:英格兰到底怎么做才能不被骂?
答案或许是:根本做不到。
索斯盖特曾是这一怪圈的典型受害者。他带队杀入2018年世界杯四强、2020和2024年欧洲杯决赛,却始终被当作“失败者”对待。如今图赫尔即便交出完美答卷,仍被说“缺乏说服力”。仿佛英格兰队必须在每场比赛中上演华丽进攻,无论对手是谁、战术如何,都得“燃烧全场”。
但更危险的是这种舆论带来的反作用:为了迎合公众和媒体,历任英格兰主帅不断调整战术、频繁试阵,只为“看起来有新意”。结果却是体系断裂、阵容动荡,到了大赛反而心态紧绷、发挥失常。
![]()
越是试图满足不切实际的期待,就越容易迷失自我。
眼下,意大利风雨飘摇,巴西步履维艰,德国正艰难重建。而英格兰——这支全胜之师,却因“赢得太过轻松”而被无情解剖。
凯恩进球破纪录?媒体说“过度依赖个人”
凯恩哑火?媒体骂“用人不当”
图赫尔轮换?被批“态度不端”
图赫尔全主力出战?又被讽“恃强凌弱”
这早已不是专业讨论,而是一种“批评成瘾”。
事实上,当今英格兰拥有自1990年以来最强的一代球员:贝林厄姆、福登、萨卡、赖斯、帕尔默、梅努……辅以凯恩、斯通斯、沃克等经验丰富的核心,加上世界级主帅图赫尔,战术清晰、阵容稳定,完全具备争冠实力。
没人要求媒体盲目吹捧,但若一味夸大瑕疵、将小错渲染成灾难,只会给球队徒增心理负担。一支想赢得世界杯的队伍,不该在每次失误后都担心第二天被全网围攻。
如果英格兰未来再次在大赛中折戟,问题恐怕不在球员水平或战术安排,而在于这个由本国媒体亲手营造的有毒舆论环境——在这里,成功不被认可,努力被轻视,任何成绩都能变成被嘲讽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