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地方,不是高考培训机构。”这两天,位于四川广元偏远山村的范家小学火了,不少城市家长“反向择校”,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以至于今年的7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2名是本村孩子。
范家小学的吸引力是什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培养模式,在范家小学,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评价指标。从2015年起,学校就开创了“八美少年评价表”,纳入阅读、劳动、性格、习惯、品性等标准。学生有了更多元的评价维度,教育的使命也不止于教授知识,而是塑造立体、完整的人格特质。
相应地,在范家小学任教的老师也更放得开手脚。在校长制定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分数只占30%。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师评价体系相辅相成,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家长与老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本心,常常会在下发的各项考核指标中变了味。当然,这项理念的背后少不了校长的承压与担当。校长曾坦言:“45所小学当中,我们考到过最差就是43名,我是努力了的,至于成绩好不好没多大关系,就是批评,我担得起。”
担得起批评、背得了责任,让范家小学得以在11年间坚持践行这一“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个采访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被广为关注:参观者质疑范家小学在木工课上未做好保护措施,校长回应道,出问题就包扎,都怕万一的话饭都没法吃了,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看似尽人皆知的道理,在当下却极为难得。不由得让人想起很多学校禁止学生课间去室外玩耍的原因——担心磕碰出事,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本质上还是怕担责的思维作祟,为此挤压学生自由活动的机会。
而张校长则敢于担责,将学生成长置于个人仕途之前,充分顺应孩子天性。这种安排不仅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够宽松了,我们就不能再宽松了。”该校一位学生对记者这样说道,当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反而能激发、培养他们的规划和自律能力,这对他们往后的人生而言都是莫大的财富。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范家小学之所以能取得目前阶段性的成功,离不开特殊“学生家庭”和小范围办学的土壤。范家小学的生源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本地留守儿童和外来厌学儿童。其背后的家长要么不倡导“鸡娃”,要么从起初对孩子学习生活事事追求完美,受阻后退回了“只要你健康快乐长大就好”的心理目标。在宽松开明的氛围中,范家小学的教育模式才得以完整实施,因此也让这一教育理念面临着难以大面积铺开的困境。
但反过来看,这不也正提醒了各位家长何为育儿的本心?尝试回想当初怀胎十月期间,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除“健康”“快乐”外无他,何曾想过“排名”和“分数”。上海交大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何帆曾经指出,有时候教育最难的不是教好孩子,是因为家长从中作梗。或许到了更多家长找回育儿初心之日,就是“范家小学不再特别”之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