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某官媒发文点评内娱演员生态,一句“有些明星的江湖地位,早被自己的选择写定了”,让不少人联想到冯绍峰——这位曾顶着“85后四大小生”光环的演员,如今提及他的名字,观众的第一反应已从“他在演什么”变成“他最近有新剧吗”。连赵丽颖早年那句“我们不在一个赛道”的感慨,如今再看竟成了精准注脚。
![]()
冯绍峰的起点不算低。2011年凭《宫锁心玉》里的八阿哥一夜爆火,随后《画皮2》《鸿门宴》等电影让他坐稳“古装男神”位置,《兰陵王》更将他的事业推向小高峰。那时的他资源横跨影剧两界,时尚资源、代言邀约不断,是内娱典型的“天之骄子”。
转折发生在2015年后。与赵丽颖的婚姻曾带来短暂热度,但离婚后他的作品清单逐渐露出疲态:《幻城》里浮夸的樱空释、《那片星空那片海》被吐槽“油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大郎虽有讨论度,却被盛明兰(赵丽颖饰)的鲜活抢尽风头。观众这才发现,他似乎被困在“古装公子”“深情男主”的舒适区里,角色同质化严重,演技突破寥寥。
![]()
更关键的是,当同期演员开始“去流量化”时,冯绍峰仍在依赖惯性接戏。赵丽颖离婚后一头扎进《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用农村媳妇、创业女性等接地气角色撕掉“甜妹”标签;而他这边,要么是仙侠剧里的“美强惨”男主,要么是都市剧里的“霸道总裁”,观众记住了角色,却记不住“冯绍峰”。
官媒提到的“地位变化”,本质是市场对演员的重新洗牌。内娱早过了“有流量就能躺赢”的时代,观众审美升级,平台更愿为“有作品、有演技”的演员买单。冯绍峰的问题,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方向错了——他仍在用流量思维接戏,却没意识到,当流量退潮,能留在岸上的,永远是那些提前打磨演技的人。
![]()
赵丽颖曾说“我们是不同赛道的运动员”,现在看,这句话道尽了两人选择的差异。她主动跳出舒适区,从偶像派转型实力派,用一部部“剧抛脸”作品证明价值;冯绍峰则像守着旧船票的人,等不来那艘能带他驶向新海域的船。
这种变化的影响,不止于冯绍峰个人。它像面镜子,照出内娱许多“过气顶流”的困境:曾靠流量站在聚光灯中心,却没在黄金期沉淀演技,当市场不再为虚高的人气买单,剩下的只有逐渐模糊的观众记忆。
![]()
当然,冯绍峰并非完全沉寂。去年《心居》里的展翔,他演出了市井小男人的狡黠与温情,算是小范围口碑回暖。这说明他仍有演技底子,只是缺了份“破釜沉舟”的决心——是继续在流量剧里打转,还是像赵丽颖那样啃硬骨头,答案或许早已写在他的下一个角色里。
内娱从没有“躺平的江山”。冯绍峰的位置变化,不过是市场用最直白的方式提醒所有演员:流量会褪色,但好角色永远有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