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 3344 字,读完约需 7 分钟。
上周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字里行间都透着纠结:
“我想陪孩子做亲子阅读,可总觉得自己没选对书,又担心读得没感情吸引不了他;想带他学编程,又怕选的机构不好浪费钱,更怕自己辅导不了跟不上。 就这样拖了半年,什么都没开始,看着别人的孩子都有进步,我更焦虑了。”
这条消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家长的困境:
我们总想着“等准备得足够好再开始”,却在“准备”的拉锯战里,错过了教育最宝贵的时机。
但教育的残酷之处在于:
孩子的成长,不会暂停等你准备好;家长的犹豫,就是孩子错过的练习。
我们未曾意识到的真相是,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需要完美彩排的演出,而是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的即兴创作。
01
父母以为的“准备好”,往往是一种逃避。
很多家长以为,准备好 = 状态够好 + 情绪够稳 + 方法够熟 + 环境够理想。
然而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越是要求自己“准备好”,越是难以行动。
因为“准备好”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延长的目标:你永远可以再更稳一点、再更懂一点、再更有经验一点。
于是,“准备好”变成了最体面、也最隐性的拖延理由。
家长们对“准备”的执念,往往藏着两个没说出口的担忧。
一是“怕犯错”,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反而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选错教辅耽误学习,说错教育理念误导认知;
二是“怕对比”,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行动”,在朋友圈里那些“完美家长”的案例前相形见绌。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
害怕失败 → 要求完美的起点,只要不开始,就不会犯错,只要不动手,就不用面对“我做得不好”带来的不适。
害怕孩子抗拒 → 选择观望,担心孩子不配合、不接受,所以先“等等再说”。
害怕改变会带来不稳定 → 拒绝行动,留在舒适区,有最大的安全感。
我们总以为“准备充分”是对孩子负责,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是“互动”而非“表演”。
“等准备好”本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家长的自我保护——用“没准备好”的借口,回避“可能做得不好”的挫败感。
可这种自我保护,最终会传递给孩子:不敢尝试、害怕犯错、追求完美到不敢行动。
02
为什么“先行动再调整”,要比“等准备好再开始”更有效?
这背后藏着两个关键的心理学原理,能帮我们看清教育的底层逻辑。
1. 飞轮效应:行动是打破停滞的唯一钥匙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的“飞轮效应”,完美解释了教育中的“准备困境”:
为了让一个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可一旦飞轮转动起来,它就会凭借自身的惯性越转越快。
很多家长迟迟不行动,就是卡在了“推动飞轮的初始阶段”。
他们以为“准备”能减少初始阻力,却不知道“准备”本身就是一种停滞:
花一个月选亲子绘本,不如拿起家里现有的一本先读10分钟;
用两个月考察编程机构,不如用免费的线上资源,陪孩子做一次简单的动画制作。
教育中的“飞轮”,从来不是“完美的方法”,而是“持续的互动”。
先行动起来,那些所谓的“不足”,会在行动中自然得到修正。
2. 成长型思维:用“行动迭代”替代“完美初始”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告诉我们: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要避免犯错”,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犯错是成长的机会”。
“等准备好再行动”,本质上就是固定型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我们想通过“完美准备”避免犯错,却忘了给孩子示范“如何在不完美中成长”。
而家长的行动姿态,恰恰是孩子思维模式的最好教材。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什么都懂的完美家长”,而是一个“愿意尝试、敢于犯错、会调整的成长型家长”。
03
教育的本质是“微小行动的积累”,不是一次完美的出发。
换句话说:你每天做一点点,孩子就能前进一点点;你每天等一等,孩子就停在原地甚至后退。
当家长把注意力从“我要做得完美”转换成“我现在能做一点什么”,教育的齿轮才真正开始转动。
认知上,孩子会在重复中内化,而不是在一次教导中觉醒;
心态上,我先动起来,而不是我先做好准备;
行为上,先做可执行的小动作,而不是一次性的大改变。
心理学里有个非常适合教育的黄金规则:每天让孩子或亲子关系进步1%,100天后就是完全不同的孩子。
你今天少吼一次、你今天陪了5分钟、你今天讲清楚一个规则、你今天尝试一次共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1%,在孩子心里却会变成“我正在变好”的感受。
04
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亲子共同在行动中,通过反馈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摆脱“等准备好再行动”的困境,不需要复杂的规划,只需要三个简单的步骤,就能让教育落地生根。
第一步:把目标从“完美”改成“可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行动,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大、太模糊。
问自己一句关键话:“如果只能做一个最小的动作,我现在能做到什么?”
它需要足够小,小到不需要准备就能完成;它需要足够具体,具体到时间、内容、时长都明确。
拆解目标的核心原则是“去完美化”:不要想“我要做到什么效果”,只想“我能立刻做什么”。
比如:
想培养孩子运动习惯?最小行动:明天早上带孩子下楼跳10次绳,不用追求速度和数量。
想提升孩子英语能力?最小行动:今晚吃饭时,用英语说3个餐桌上的物品(比如“rice”、plate”、spoon”)。
想带孩子学画画?最小行动:拿一张A4纸,和孩子一起画“今天吃的午饭”,不用管画得像不像。
这个“最小行动”的唯一要求,就是“不需要准备,现在就能做”。
当你完成第一个最小行动后,自然会有动力进行下一个,飞轮就这样转起来了。
第二步:用“过程记录”替代“结果评判”
家长之所以执着于“准备完美”,是因为太看重“结果”——怕选的书不好孩子没兴趣,怕报的班不好孩子没进步。
要打破这种执念,最好的方法是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用“过程记录”替代“结果评判”。
“过程记录”的核心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看到“行动本身的价值”:不是做出了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沟通、发挥了创意、克服了困难,家长收获了认知的改变、稳定的情绪和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这些看不见的成长,远比一个完美的“作品”更重要。
给每次行动一个“最小正反馈”,你不需要做到很完美,你只需要让自己看到“我在前进”。
比如:
今天你控制住了一次情绪 —— 写一句肯定自己;
今天你先表达理解了 —— 告诉自己“这是进步”;
今天你建立了一个小规则 —— 强化它就是成果。
自我正反馈会稳住你的动力,也会让孩子看到你的变化。
孩子其实很敏感:只要你开始稳,ta就会开始跟。
第三步:允许不完美,允许反复,但不允许停下
要让孩子敢于行动、不怕犯错,家长首先要打破“完美人设”。
主动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不准备”和“不完美”,并示范如何调整,是最好的教育。
比如你陪孩子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硬撑着说“我想想”,可以直接说“这道题妈妈也不会,我们一起查课本、查资料,或者明天问老师好不好?”
然后和孩子一起翻书、一起讨论,让孩子看到“遇到问题不可怕,主动寻找方法解决才重要”。
当家长愿意放下“必须准备好”的执念,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孩子也会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敢于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教育永远不是一条直线,你的情绪会波动,孩子也会反复。
但改变并不是“从不掉队”,而是“掉队后再回来”。
记住一个底层逻辑:教育不是比谁做得完美,而是谁愿意重新开始。
孩子看见的不是你的结果,而是你每次跌倒后继续努力的样子。
这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力量感。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我教你学”的单向输出,却忘了它本质上是一场,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成长之旅”。
在这场旅途中,没有完美的准备,只有勇敢的开始;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不断调整的默契。
父母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为孩子未来铺路;而每一次等待,都是让成长停在原地。
孩子不会因为你准备得很充分而变好,孩子只会因为你行动过、陪伴过、坚持过而改变。
教育怕的是永远停留在“准备”的路上,而不怕开始得晚。
你不需要等状态完美、情绪完美、方法完美——你只需要先做一点点。
今天,不必等准备好,从一个最小的行动开始,就是最好的开端。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围观,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