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吴女士向记者反映,其母亲因手机绑定的百元合约套餐到期,希望将资费套餐恢复至购买手机前的几十元档位,却被运营商告知“原有套餐已取消,只能升级、不能降档”。面对客服话术与层层流程,老人既弄不清规则,也不知如何应对。
吴女士得知后,用老人手机联系运营商客服申请降档,对方承诺“4小时内会有专员回电办理”,然而一天过去,始终无人联系。吴女士再次致电,客服改称:“最快24小时内处理”。最终,在吴女士的强烈要求下,客服才为老人更换了更低档位的套餐。
吴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手机资费套餐“升级易如反掌,降级难如登天”:线上入口隐蔽、客服推诿拖延、办理流程繁琐,甚至还会突然冒出“隐藏合约”,要求支付违约金才能降级。相比之下,套餐升档却往往一键办理、客服甚至主动推销。如此反差,逼得不少网友在网上总结“降档攻略”,与运营商斗智斗勇,有用户感叹:“办个业务像商务谈判,想想都头皮发麻。”
![]()
消费者的不满也在投诉数据中得到印证。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电信服务类投诉量同比激增99.1%,其中“套餐降级难”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首要问题。
本台评论员 张默:
为什么这么难?说白了,背后就是运营商的“小账本”。升套餐,收入增加,自然一路绿灯;降套餐,收入少了,就给用户设置重重“隐形门槛”。这看似是商业逻辑,实则侵犯了消费者最基本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经营者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办理业务变更申请。近年来,工信部也已多次出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套餐升易降难”“新老用户不同权”等问题,推动运营商做到“明白办、放心用”。消费者如在降档过程中遇到阻碍,应注意保留证据,及时通过12315或工信部渠道投诉维权。
通信服务已经成为基本刚需,关乎国计民生,不是小事。而运营商想要让消费者坚定选择,首先要回归服务本质。用“真诚”替代“话术”,让降档和升档一样方便、透明。拒绝套路、懂得尊重,才能真正赢得人心,赢得市场。
来源:BRTV新闻
评论员:张默
编辑:吴文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