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脑造影,谁在云端操刀?
多伦多的手术灯下,一根导管竟能隔空听令,这位神经外科大牛坐在六公里外,敲键盘就把生死关头给过了,谁知这史诗级首创,藏着多少冰天雪地的救命玄机?
2023年2月,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神经血管项目组收到安大略省北部卫生局的求助信,信里说每年上千中风患者因为当地缺神经介入医生,只能眼睁睁错过黄金四小时抢救窗,项目负责人维托尔·门德斯·佩雷拉医生把信拍在桌上,说再不能让病人等死,得想个法子把手术送到他们床边去。
同年6月,医院引进最新一代CorPath GRX血管机器人系统,这玩意儿原本只在心脏介入用,佩雷拉盯着说明书挠头,说干脆改改代码让它上脑,工程师们连熬三个月,把机械臂精度调到0.1毫米,又在导管前端加装力反馈传感器,测试时鸡蛋壳都能不破。
2024年1月,团队在猪身上练了五十多台脑血管造影,机器人从股动脉进,穿过主动脉弓再拐进颈内动脉,最后稳稳停在脑底动脉环,一滴造影剂都不浪费,佩雷拉看着屏幕数据直咧嘴,说这家伙比我手还稳。
2024年4月,医院内部伦理委员会终于点头,允许开展人体试验,首批十名患者全是自愿的安大略本地人,最远那位从雷湾飞过来,路上颠簸十二小时,佩雷拉在术前视频里跟他说,别担心,我就在隔壁,结果病人笑着回一句隔壁六公里也行。
2025年3月10日,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脑血管造影在圣迈克尔医院手术室启动,佩雷拉就站在机器人旁边,手指在操纵杆上轻轻一推,导管像听话的小蛇,从患者股动脉滑进去,屏幕实时显示血管影像,造影剂一喷,脑动脉瘤清清楚楚,手术四十分钟结束,病人醒来第一句话是医生你在哪儿。
3月25日,第二阶段测试,佩雷拉搬到医院五楼的会议室,距离手术室两百米,光纤拉过去延迟不到两毫秒,他戴着3D眼镜,脚踩踏板,导管照样精准停在威利斯环,团队在群里狂刷666,说这距离已经可以隔着一条街做手术了。
4月15日,第三阶段直接放大招,佩雷拉开车到六公里外的圣约瑟夫健康中心,坐在一间普通诊室里,面前放着笔记本电脑和操纵杆,手术室那边患者已经麻醉好,护士把机器人对接完毕,佩雷拉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导管从股动脉进,穿过胸主动脉、颈动脉,一路畅通无阻,造影剂推下去,脑血管树在屏幕上绽放,他喃喃自语这感觉跟亲手操作没两样。
5月8日到6月20日,连续完成剩余七例,最远一例患者来自安大略北部小镇,原本要坐十二小时救护车,改成当地医院就地躺平,多伦多这边机器人直接上,佩雷拉喝着咖啡敲键盘,四十分钟搞定动脉瘤夹闭前评估,病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家属在视频里哭着给佩雷拉鞠躬。
7月12日,第十例手术结束,佩雷拉把所有数据打包发给加拿大卫生部,申请扩大远程手术范围,报告里写得明白,无论我在手术室隔壁、五楼会议室,还是六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影像延迟、力反馈、手感体验统统一样,评审专家看完直摇头说这已经不是远程,这是把手术室搬到了云上。
8月15日,圣迈克尔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佩雷拉穿着白大褂站在机器人旁边,手里拿着操纵杆,现场连线北部一家小医院,实时演示给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做脑血管造影,导管从股动脉进到脑底动脉只用了三十八分钟,记者们鼓掌鼓得手都红了,CTV当晚黄金时段播出,标题直接喊全球首创。
9月10然,加拿大卫生部正式批准在安大略省北部偏远地区开展远程脑血管介入治疗,首批覆盖二十家社区医院,佩雷拉团队开始培训当地护士怎么给机器人消毒、怎么对接导管,学员们围着机器转圈,嘴里直嘀咕这玩意儿比我家吸尘器还听话。
10月起,圣约瑟夫健康中心也装上第二台CorPath GRX,佩雷拉说以后他可以上午在圣迈克尔做手术,下午去圣约瑟夫喝咖啡,顺手再给北部救两个病人,护士们笑他这是把手术当外卖送,佩雷拉耸肩说只要病人活得好,叫啥都行。
11月15日,圣迈克尔医院官网更新消息,远程脑血管造影已完成十例零并发症,佩雷拉接受环球邮报采访,说下一步要把延迟压到1毫秒以下,让医生在温哥华也能给多伦多的病人做手术,记者问他累不累,他笑着回一句救人哪有累的,只有爽的。
![]()
距离虽远,刀尖依旧精准,佩雷拉的云端手术刀,不过是科技与仁心的一次握手,总在冰雪千里之外,把生的希望送到指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