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出国旅行的次数很多,至今已有五次,年底计划还有一次。我获得旅行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两个:第一是孤独星球的旅行指南,第二是小红书。孤独星球的内容很优秀,可惜更新频率太慢,而且只能体现少数专业旅行作者的口味——他们很专业,但不一定和我心灵相通。反观小红书,任何最新的信息、最不容易被想到的细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覆盖不到的;而且它是数千万创作者的共同集合,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口味,其中总有适合我的。现在,无论策划去哪个国家旅行,我首先会打开小红书,看看“过来人”做的攻略;然后才是打开谷歌地图,看看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然后才是正式下定决心,去订机票、酒店。
根据我的观察,最近两年,小红书上的海外内容,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以前,对于任何热门城市、热门景区,发笔记的主要是来自国内的旅行者,转了一大圈之后,回到祖国总结自己的旅行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笔记作者变成了在当地生活的华人,他们是以“本地人”而不是“游客”的视角,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就拿我本人的经历举例吧:马来西亚的槟城,是一个华人聚集地,说着中文长大的当地人会在小红书上热情分享街头巷尾的小博物馆,包括花花绿绿的食物博物馆,非常适合拍照的颠倒博物馆,以及坐落于一家咖啡馆二楼的照相机博物馆。巴厘岛是全球第一大数字游民集散地,当然少不了来自中国的数字游民,他们对本地的酒吧、咖啡馆、海滩俱乐部了如指掌,热门夜店的Happy Hour时间在小红书均有详细记载。就连格鲁吉亚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也有当地生活的中国人分享着关于葡萄酒、烤猪排、高加索山徒步旅行的一切——在著名的红酒小镇西格纳吉,我甚至碰到了长期旅居的中国作家,但他不肯告诉我自己在写什么书。
![]()
小红书上最火的一家西格纳吉酒庄,老板会用中文说“葡萄酒”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哪一个角落没有小红书用户,找不到相关的小红书笔记吗?显然没有,因为中国人遍布了全球,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小红书。无论旅居海外的时间多长,是工作、学习还是环球旅行,他们都乐意把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发表在小红书上。今年9月,小红书发起了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其中设立了“世界的一日”特别单元:邀请全球的写作者记录下9月19日这平常一天里的身边事,以无数“个体的一日”拼凑出“世界的一日”——对海外小红书用户来说,“世界”一词简直就是对他们的召唤。
“世界的一日”总共收到了4000多篇投稿,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22332个城市。当然,大部分作者是海外华人。我想援引几篇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投稿:
一位40多岁、在硅谷工作的华人女性,以《加州修车铺》为题,写下了自己在星期五下午四点,与一位越南裔修车店主的对话。一开始聊的是排气管检查,话题很快转移到了修车店的故事,以及在此期间找上门来的其他老主顾的故事。“我在一个修车铺,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这位博主是有三个孩子的职场妈妈,经常在小红书分享“工作带娃两不误”的经历。
![]()
一位从2018年开始在澳洲旅居的年轻女性,以《我是一个没有住址的人》为题,写下了在澳大利亚小城卡拉萨的经历:“我睁眼面对车顶,面对空旷的图书馆大厅,面对卡拉萨午后的公园……在只长草不长树的卡拉萨如此漂泊,是世界普通的一天,也是我的每一天。”我在地图上查了半天才找到卡拉萨在哪里,没想到那里也有小红书用户。
一位居住于英国,没有自我介绍的华人博主,用了3339字,描述了自己在一个大雨天解救一只被困的苏格兰熊蜂的故事:“按照熊蜂的生命周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将消散在冷风中。可我还是被激发出了一点身为人类的骄傲。”这位博主还发表过十几篇长文章,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赞量从十几个到几百个不等。
![]()
附带说一句,参加“世界的一日”单元投稿活动的,还有不少货真价实的老外。英国的退休阿姨羡慕中国女性成群结队出游的盛况,感叹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闺蜜圈”;法国的职业女性在沉思究竟是留在巴黎,还是回到自己出生并长大的小城南锡;乌干达的创业者为自己的孩子早产而担忧,并收获了网友的祝福……这再次证明小红书早已是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其在海外的辐射范围,正在超过单纯的华人文化圈。
我阅读过的投稿不止上面几篇,而是多达上百篇。我发现,大部分作者既没有试图吸引关注,也没有谋求商业利益,只是自然地分享着自己的文字。这种彻底的“去功利化”,让我想起了社交网络早年的样子!此时此刻,许多媒体(包括英文媒体)都在感叹“社交网络已死”,本来用于发现生活、分享生活的社交内容平台,几乎蜕变成了大家单方面关注网红的工具,以及网红利用注意力变现的舞台。小红书是极少数免疫于上述潮流的平台之一——别误会,小红书当然也有各式各样的网红,也有帮助作者变现的工具;但是,专业化、商业化的内容创作,并不妨碍普通人非功利性、随心所欲的创作,两者是并行的而不是互斥的。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去年11月,我去长沙出差,不知道当地气候究竟如何,该带些什么衣服。于是我在小红书发了个帖子求助,你猜怎么着?好几个人回复了,提供的信息很有用!”我问她:“你在小红书有很多粉丝吗?”她回答:“我就是个小透明!而且我发的帖子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修饰!你真的很难想象,这种事情能发生在其他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小红书对海外华人的特殊意义——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融入当地,无论他们是否还带着乡愁,身体的流浪可以用物质生活去解除,心灵的流浪呢?对于心灵来说,流浪不是坏事,关键是去哪里流浪、跟谁流浪。在巴厘岛的乌布,我刷到一条长居当地的数字游民的笔记,记载了两家在谷歌地图上评分很少的“适合一个人泡”的酒吧;我去了,事实证明他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我独自坐在角落里,喝名字很奇怪的鸡尾酒,心想:这位博主真是把自己的孤单变成了全世界的狂欢呀。
![]()
如果你想知道这是哪儿,可在小红书搜索“巴厘岛Beach Club”
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已经办到第二年了。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上海鲁迅公园还举办了首届“小红书文学节”,聚焦于非虚构类写作。熟悉互联网行业的人恐怕会好奇:在这样一个视频和直播大行其道的时代,文字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吗?鼓励写作,对于小红书这个平台而言,又有是什么意义?
我自己是个视频创作者,我应该有资格回答上述问题。视频固然具备无可匹敌的表达力和传播性,但是相对于文字来说,它的门槛仍然偏高——你随时都可以写,哪怕没有手机,也可以在纸上写;写一万字是写,写只言片语仍然是写。如果一个平台只有视频内容,那么绝大多数人注定只是看客。你能想象吗?现在许多以短视频为主打的平台,都开始鼓励长文本创作了,我就被拉进了好几个平台的“长文本作者群”。视频是一种天然有利于KOL的形式,文本是一种对任何人平等的形式;理想的社交网络应该同时给二者以足够的空间,形成全面而非单方面的覆盖。
站在观众的角度,这个时代主打“简单、迅速、刺激”的内容形式已经够多了,不仅包括短视频、直播,还有短剧、小游戏,等等。这些内容形式虽然见效很快,却容易让人缺乏“获得感”,就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在喝可乐,他对甜味碳酸水的阈值将不断推高,内心深处燃起对红茶、绿茶以及美式咖啡的渴望。适当比例的图文内容可以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这是我作为一个社交网络资深用户的个人结论,很多朋友也赞成这个结论。
有趣的是,这年头,生活化的图文内容平台还真不好找。对于专业性的长文本,微信公众号、知乎都有不少人依赖;对于长篇的网络文学,网文平台已经很多了,不用我一一列举;还有就是高度专业化的垂类论坛。可是,如果用户只是想感叹一下在世界尽头某个小镇早上醒来的感受呢?或者只是想问一问冬天去长沙或桂林出差该穿什么衣服呢?这样的文本,最能凸显小红书的不可替代性。生活的图文内容越多,小红书的用户黏性就越高,这是我作为小红书资深潜水用户的又一个结论。
在日常功能属性上,文字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我在小红书上总是会优先打开文字形式的旅行攻略;对于配了图的攻略,我习惯于先把文字部分扫视一遍,然后再按图索骥地观看图片。把生活方面的经验(不仅限于吃喝玩乐)写的既简洁又有观赏性,是一门技术活,其技术含量甚至远远超过拍出好看的照片。其实,“日常”和“文艺”从来就不是互斥的,就像“图文内容”和“视频内容”从来就不是互斥的。现在的小红书,每天会产生超过1亿字的关于生活记录的文字!“生活文学”这个概念,不是小红书官方的发明,而是从大家的日常创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小红书“生活文学”在海外华人群体当中涌现的尤其明显,这其实很好理解:从作者角度看,人们在“异乡”总是更有创作欲望,发掘内心本来被忽略了的创作能力;从读者角度看,人们对于“陌生的世界”发生的事情也更有观赏兴趣,尤其是采用文字这种想象空间巨大的形式的时候。不过,我还得补充一句:海外华人在小红书上的创作,当然不止文字或图文,在视频乃至直播方面也是十分活跃的。比如我最近搜索“迪拜跨年焰火”,就搜到了去年、前年大量当地华人拍下的火树银花的灿烂景象,还顺便得知了“阿布扎比的跨年焰火比迪拜时间更长”这一事实,然后我就把跨年夜的酒店订到阿布扎比去了(实际上是因为迪拜比较贵)。
全世界有多少海外华人?有人说是5000万,有人说是6000万乃至6700万,ChatGPT也没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反正是很多。其中有多大比例使用小红书?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确认一点:不论现在的比例是多少,今后都只会更高。今年“世界的一日”单元收到了4000多篇投稿,如果下届再翻几倍,我不会感到奇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