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结束的重磅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35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建议》指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述《建议》中明确表示,推动包括**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七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主任表示,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可能大家对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来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具体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具体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4693.4亿元。
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5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7195.6亿元,两者合计38.2万亿元。
![]()
也就说未来10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营收增量达38.2万亿。那么这些增量将除了来自此前的高技术产业外,大部分来自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七大未来产业。
尽管这些未来产业虽多处于培育阶段,却蕴藏着无限潜力和机遇。随着中央定调、发令枪响,一场决定未来城市竞争格局的赛跑已悄然开启。
笔者梳理各地相关产业布局与行业研究报告发现,北京、上海凭借科教、综合研发能力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在多个未来产业中占据优势;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具身智能、6G、生物制造等领域展现强劲实力。
其他城市则通过专注特定的领域,差异化发展,比如合肥在量子科技领域一枝独秀,南京在6G技术上率先突破,杭州借助明星企业带动具身智能发展。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也分别在氢能和核聚变能、6G等赛道积极布局。
01量子科技:合肥领跑,京沪紧随,“第三极”武汉崛起
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赛道,涵盖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
多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合肥、北京、上海在量子科技专利申请数量上处于全国领先,处于量子科技“第一阵营”。
根据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的《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合肥量子产业排名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在国内排名居于首位。我国入围全球前20强的4家量子企业中有3家来自合肥,分别为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
![]()
近年来,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聚焦量子技术产业,出台了量子信息专项政策,构建了“财政引导+基金矩阵”的支持体系。
截至2025年10月,合肥已汇聚93家量子企业,拥有2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2000件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诞生了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等里程碑成果。
北京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优势,成为量子科技科研资源最密集的城市,在量子底层技术上持续突破。在政策层面持续加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并将量子科技与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共同列为四个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
7月,北京经开区发布全市首个量子产业专项政策,将构建“量子星座”产业集群。2025年2月,北京宣布将量子科技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计划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
上海则更加强调技术攻克、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2025年10月,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加速布局量子科技,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
在产业布局上,上海已形成“基础研究-核心器件-整机集成-行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设立50亿元量子专项基金,建设“量子谷”,吸引超50家量子计算相关企业入驻。
根据中研普华的数据显示,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引擎,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7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0%。
第一梯队领跑,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武汉拥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在原子钟、量子计算、光量子芯片等前沿领域积淀深厚,人才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量子精密测量赛道已占据全国领先优势。
武汉已经明确提出发展目标——成为继合肥量子计算、京沪量子通信后,中国量子产业“第三极”。
此外,深圳、济南、南京、杭州等城市依托各自的优势在大力发展量子科技。
02生物制造:沪京深津四强争霸,万亿赛道全面爆发
生物制造是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工业发酵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
目前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世界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经成长起来。
而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白皮书2024》,上海、北京、深圳、天津位列生物制造产业竞争力排行榜前四。
上海:生物制造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5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out(许可授权)交易领跑全国,2024年达成交易38起、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凭借5个国际中心的优势,在生物制造领域形成了“政、产、学、研、医、投”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体系。汇聚着联影医疗、复星医药、上海医药、艾力斯、上海莱士、君实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张江科学城已建成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并取得系列成果。
北京:京依托中科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优势,在阿洛酮糖生产技术等多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2024年9月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也明确,到2026年培育30家领军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聚集120余家企业,2024年收入超60亿元,已初步形成集群,成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名片。
深圳:早在2022年就将合成生物列为八大未来产业之首。2022年,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圳光明区,2024年深圳又建成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截至2025年9月,光明区集聚了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估值10亿元(含)以上企业达16家。
天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认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拥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工业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并布局了细胞产品、绿色制药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市政府通过组建市级专班、出台政策措施、强化技术突破等举措,推动生物制造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到2026年实现相关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
生物制造正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成为城市产业升级的新支点。
03氢能和核聚变能:佛山“氢”装上阵,京沪双轮驱动
在“双碳”目标牵引下,作为清洁能源双引擎的氢能和核聚变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日益受到全球的重视。十四五期间,从绿氢制备到核聚变装置研发,国内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并行,正在多个城市形成差异化布局。
佛山:在氢能源发展方面领跑全国,早在2009年开始布局氢能源产业,依托产业优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制、储、输、用的全产业链,并于2023年5月获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
![]()
目前,佛山南海区聚集了超150家企业及机构,覆盖制氢、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研发等八大环节。截至2023年,产业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完全投产后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形成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氢能产业营收达120亿元。不过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相对薄弱。
北京:依托北京大学、亿华通、燕山石化等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在燃料电池催化剂,储运氢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截至2025年底,2025年氢能公交车保有量达12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在政策层面,北京也持续加码支持。2024年修订版《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制氢、储运、加注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形成覆盖“制、储、运、加、用”全环节的产业链布局,聚集了亿华通、中电丰业等200余家企业,建成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检测平台。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北京作为项目核心区域之一,在中国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中落地多项关键任务。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例如瀚海聚能的HHMAX-901装置于2025年9月成功点亮等离子体,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工程应用阶段的直线型FRC装置。
上海:在氢能源发展领域也给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2022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根据上海经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海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累计纯氢行驶里程近6900万公里。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2025年7月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上海。被给予五大定位:聚变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全球聚变能源开发的引领者、我国聚变产业商业化的国家队和创新主体、央企聚变未来产业的实施主体、中核集团聚变能源相关业务的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
旗下的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承担着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国家使命。今年5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
![]()
深圳:凭借其良好创新环境,深厚的产业基础,在氢能源发展上已经形成氢气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不断创新突破的格局,研发实力雄厚,技术发展、示范应用开拓及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截至2024年底,已经聚集200家氢能源企业,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燃料电池及系统相关领域,深圳拥有氢蓝时代、雄韬氢瑞、深圳三环、国氢新能源、福瑞电气等龙头代表企业。核心材料与装备领域,拥有通用氢能、南科燃料、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伊腾迪、金泉益、通微新能源等核心企业;氢能供应领域,拥有氢辉能源、中集集电、中集安瑞科、凯豪达、氢致能源等领军企业。
此外,重庆利用西南水电优势发展绿氢制备,2025年工业副产氢利用率达85%。
在核聚变能领域,合肥参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分别取得重大进展。成都依托“国家队”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培育出多家专注小型化聚变堆研发的企业。
氢能看佛山,聚变看上海、合肥——清洁能源的“双引擎”正在点燃
04脑机接口:沪京粤三足鼎立,医疗与AI融合引爆新赛道
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与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实现大脑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换与控制,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交汇点融合的新赛道。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55.8亿元。上海、北京、广东是目前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头羊”。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在地方层面,上海、北京是率先落地脑机接口顶层规划。
上海:全国最早规划布局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的城市。早在2022年9月率先推出实施未来产业专项行动方案。2024年聚焦五大未来产业16个细分领域、编制 “一业一方案”。推荐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五大方向89个项目参与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数量全国第一。2025年1月发布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进一步加速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截至2025年7月,上海已集聚约20家脑机接口企业,涵盖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等多条技术路线,是国内覆盖脑机接口全技术领域创新策源高地。截至2024年底,上海脑机接口专利申请数量230项,位居全国第五。
北京:依托顶尖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突破。2025年1月9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并指出,聚焦突破脑机接口电极、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到2030年,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1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1-2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截至2024年底,北京脑机接口专利申请数量484项,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依托深圳、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形成了脑机接口第三极,同时依托“九市+两特区”的大湾区各城市间的因地制宜,形成了完整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在发展脑机接口产业上,形成了两大天然优势。在脑机接口企业数量,专利申请均处于全国前列。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重点企业,**广东以80家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申请专利数量也达360项,位居全国第二位。
![]()
此外,杭州、成都亦有亮点。凭借颇具实力的高校及医疗资源,在脑机接口领域也有所建树。杭州在情感识别脑机接口上取得突破,并培育出强脑科技等“独角兽”;后者成都则布局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并成立了西部首个脑机接口中试平台。
脑机接口虽处早期,但医疗、消费电子、军工等场景想象空间巨大,已成为城市争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关键战场。
05 具身智能:深沪京三强争霸、杭州追赶
具身智能是指基于物理身体的智能系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AI)浪潮中的主要方向。根据头豹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86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增长有望逐渐提升,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328亿元。
![]()
2025年年初的大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成都、重庆等至少20余座城市先后出台政策聚焦“具身智能”发展,目标都是全力将具身智能培育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在这20余城中深沪京杭形成四强争霸的格局。
深圳:依托完善和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已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制造重镇”,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总产值超1700亿元。目前,深圳机器人行业拥有众多“榜一”。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等上市企业,领跑细分赛道;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深圳机器人产业去年以72起融资,续居全国首位。
![]()
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占据全国三分之一,致力于构建“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生活场景”的完整机器人产业生态。8月发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7年,上海要实现“三百”。即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仅张江就聚集了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
![]()
北京: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创新高地”,2023年11月成立了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2月,又在中关村揭牌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并同时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规划明确指出,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海定区已经聚集具身智能企业近300家。
![]()
杭州:借助宇树科技的“悟空”机器人火出圈。从产业链来看,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聚集了宇树科技、五十八智能、云深处等头部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从减速器、丝杠、伺服驱动、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及机器人“大脑”领域,拥有一批先发企业,如双环传动、新剑传动、海康机器人等。2024年12月发布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提出,到2029年要实现整机年产量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200亿元,打造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
![]()
相比深沪京,杭州在具身智能领域处于第二阵营的第一梯队。另外,成都、苏州、重庆、广州**等城市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已初见雏形,十五五,将成为决定具身智能之城座次的关键窗口期。
06第六代移动通信(6G):南京领跑,京沪深追赶
6G不仅是5G的升级,更是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基础设施。南京凭借紫金山实验室,已成全国6G策源地。
南京:6G发展绕不开的城市,更切的说是南京创建的紫金山实验室。它牵头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成功搭建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创造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等十余项“世界第一”。为占据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制高点,抓住紫金山实验室的机遇,2021年发布全球首个6G网络架构白皮书,提出“星地融合”方案。
南京还是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产业总规模达1400亿元,围绕关键零部件、整机终端、应用服务等产业链环节,集聚了规上工业企业400余家。同时已将6G技术作为发展未来产业的驱动器,明确先进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方向,全力打造6G之城和6G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力争5年内未来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北京:6G标准制定的“核心枢纽”。依托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技术上取得突破。
2024年,北京率先出台《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建成6G开放试验验证环境。2025年7月,北京亦庄出台全国首个市级6G产业专项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推动6G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目前已经聚集以中兴通讯北方总部、红山科技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在芯片器件、基站设备、新型终端、卫星通讯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布局,80余家上下游企业,主攻通感、通智、太赫兹通信等领域,产业规模约200亿元。
深圳:6G作为主攻的八大未来产业之一。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通信产业链,覆盖6G所需的芯片、射频器件、卫星通信等多个环节。华为、中兴通信在全球5G、6G专利数量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2025年,深圳更是提出了“ICT+行动”,推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与6G融合,并计划建设全球首个全市域级低空通感网络,为6G提供试验场。深圳还将建设“6G+低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无人机物流、智能驾驶等场景落地。
上海: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启动实施了6G战略前沿任务专项,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与创新。在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6G被列入强化研究布局的重点领域。接下来,上海将瞄准芯片器件、模组系统、卫星互联、仪器仪表、新型终端等方向,通过深化6G与人工智能融合,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6G未来产业创新中心。
七大未来产业,不是科幻概念,而是国家战略、资本流向与城市野心的交汇点。
北京:强在科研与顶层设计,量子、脑机、具身智能等全面开花;
上海:胜在生态与国际化,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等齐头并进;
深圳:赢在制造与市场化,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氢能快速落地;
合肥、南京、武汉、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则通过“单点突破+差异化竞争”,在特定赛道建立不可替代性。
未来十年,高技术产业增量38万亿的蛋糕,将重新洗牌中国城市格局。谁能在未来产业中率先形成“技术—产业—应用”闭环,谁就将赢得下一个黄金十年。
正如发改委主任所言:“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关乎国运与城运的硬仗。
发令枪已响,你所在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声明:本文引用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探讨,请审慎阅读。市场有风险,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