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战天花板!中国六代机开启全电航空,美俄传统模式已被颠覆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和大家聊聊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发动机的动力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以歼 20为例,发动机在运行时,首先要确保足够的推力,以维持飞机的飞行。
在此基础上,才会将轴功率分配给两级能量划分的下级发动机附件机匣。这些机匣承担着全机重要燃油系统的运作任务,如增压、喷油、加力等关键环节,都依赖于它们的稳定工作。
当完成对燃油系统的能量供应后,剩余的轴功率才会被输送到能量下下级的飞机附件机匣。此时,才涉及到飞机的整体发电和供电。
飞机附件机匣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其功率分配相当复杂,仅有 1/3 用于发电,而 2/3 则被用于全机的液压和油压系统。
这种传统的战斗机供电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能量损耗问题。经过层层能量分配和转换,单台发动机功率的实际发电效能变得很低。
![]()
即使是歼 16这样的双发战机,甚至假设中的三发歼 36 战机,若采用传统的飞机附件机匣发电方式,发电量也十分有限。
这就好比一个水龙头,先被转接成三路,每一路又再次转接成三路,最终仅让 1/9 的水流用于发电,能量被大量分散和消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歼 36,它在航空动力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开启了全电时代,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发电模式。
歼 36 的一台发动机供电量,就超越了以往 3 架歼 16 的发电量总和。这一突破使得歼 36 在电力供应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回顾航空发展历程,传统发电设计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也为歼 20、F22 等五代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双发的歼 16 凭借多出一倍的发电量,在性能上远超歼 10,受到了我国军队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原版战机都未曾实现的性能高度。
即便如此,歼 16 与歼 36 相比,在电力供应和技术先进性上仍存在巨大差距。歼 16 作为传统战机设计的代表,其装备具有傻大黑粗的特点,体积较大,设备空间充足。这一设计特点源于毛子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由于技术上难以实现小型化,导致战机设计不得不走向大型化。
这种设计却意外地为歼 16 带来了巨大的后期平台属性和技术潜力。许多歼 20 的先驱技术都先在歼 16 上进行测试,为后续先进战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 16 也是如此,尽管其设计不如苏 30系列优秀,但受益于我国体系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样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技术高度,实现了图波列夫都难以想象的技术突破。
![]()
歼 20 与歼 16 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方向存在明显差异。歼 20 为了满足隐身、内埋弹药等先进作战需求,在外形设计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为了保证弹药舱的空间、航程性能以及隐身效果,歼 20 在升级空间和用途上难以达到歼 16 的高度。与西方的 F22 相比,歼 20 的升级潜力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只是相较于歼 16 夸张的潜力而言,歼 20 的可塑性稍显狭窄。
隐身设计对装备发展的约束是全方位的,这一点在F117的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奇特的外形正是为了满足隐身需求而做出的妥协。
由此可见,歼 20 在保证隐身性的同时,还要兼顾机动、航程和载弹等多方面性能,其设计难度之高令人惊叹。这也迫使杨总师团队交出了一份让飞控人员绞尽脑汁、让全世界航空大佬都难以理解的创新性设计。
![]()
这一设计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以当时外国人的傲慢与有限的认知,确实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其中的奥秘。
如今歼 50 和歼 36 为了追求更加纯粹的隐身性能,在设计上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它们不再依赖传统的机动能量,而是更加注重纯粹意义上的能量运用。
在隐身技术发展之前,苏 35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难以与我国单发后期的歼 10 相抗衡。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杨总师提出的三化发展理念中信息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信息化作为武器效能的倍增线,在当今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引发的体系化作战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装备的设计、发展和使用方式。
歼 16、轰 6、歼 35 等先进装备,都是苏 30、图 16 等老装备在信息化改造后的产物。所谓体系化下的信息化,其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让老旧装备焕发新的战斗力。
![]()
让歼 6挂载先进的霹雳 15 导弹作战,使老美设想中的武库机成为舰载预警机的得力助手和武器库。
杨总师强调的信息化是老装备性能的倍增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意味着让苏 30 应用歼 20 的先进技术,为图 16 配备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雷达、导弹和电子技术,从而实现老装备的性能升级。
毛子在信息化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双发的苏 35 在超视距作战中输给单发的歼 10,便是这一差距的有力例证。
这也充分说明,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弥补单发战机在动力上对比双发战机的劣势。老美与我国在装备认知、发展和使用上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以B2 隐形轰炸机为例,若 B2 在我国手中,其运用方式和作战效能将截然不同。我国的轰 6,原本是冷战时期的老旧机型,按照常理早已到了退役的阶段。
我国通过技术创新,为其装上了先进的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和强大的武器,使其重获新生,成为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现代化装备。
老美在装备使用上却常常出现令人费解的情况,用先进技术做出一些看似愚蠢的决策。让 B2 挂载不合理的武器,甚至设想用战略轰炸机的重载挂架挂载中程空空导弹,这在我国军事理念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在装备使用上,一直坚持让装备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只会让轰 6 尽可能挂载重型弹药,以提升其作战能力。
这体现了我国一贯的装备使用思路和军事理念,唯一的变化是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先进的作战信息化体系。
在杨总师提出的三化理念中,机械化方面,毛子的装备系统设计思路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这才有了图 16、苏 30、苏 35 等一系列优秀的装备平台,这些平台为我国的军事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信息化方面,老美曾经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让我们见识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将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实现了技术的弯道超车。
反观苏美两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老美在信息化体系化架构下,其装备的使用和发展方向令人难以理解,B2、B-21等装备就是典型的例子。
F22 战机逐渐老旧,F35则存在无法电弹等技术问题。西方观察学者甚至对我国空军某些装备在信息体系化下的用意缺乏理解,这充分表明西方在该领域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
![]()
智能化是我国提出并致力于引领的未来军事发展方向。我国通过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改进图 16,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出了与歼 20 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歼 16,并将其与歼 35 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组合。
还有弹射型歼 15的出现,以及未来重载平台轰 6 的发展,都展现出我国军事装备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轰 6 甚至有超越 B2 和图 160,成为世界最强战略轰炸机的趋势。
这仅仅是信息化赋予老装备的巨大改变,若轰 6 再融入智能化技术,搭载先进的 AI 系统,协助飞行员完成复杂任务,引导无人机作战,甚至实现自主飞行,那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彻底改变未来战争的格局。
目前轰炸机的发展优先级相对不高。既然要对其进行改进,我国选择将杨总师的三化理念发挥到极致,让轰 6 实现全方位的技术升级,成为融合了先进科技的全新产物。
![]()
这也充分显示出我国在轰炸机发展上与其他国家的巨大差距和技术优势。回到歼 36 的全电设计,其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动力发电的全机智能化。
歼 36 取消了以往复杂的发电和飞机附件机匣两层设计,仅保留一个机匣用于直接发电。这一设计简化了能量传输流程,大大提高了发电效率。
传统引擎轴马力发电效率仅为 1/9,而歼 36 发动机的发电量满打满算可达 10 分,一台发动机的总发电量保守估计是传统歼 16 双发的 3 倍。
![]()
歼 36 配备了 3 台这样的高效发电机,其发电量远超传统战机 10 倍以上。如此强大的发电量,为歼 36 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凸显出未来装备全智能化的巨大潜力,让人们对其在未来战争中的表现充满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