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专家共识推荐,莱博雷生为精神疾病共病失眠提供理想方案。
失眠是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48.5%[1]。在此背景下,莱博雷生通过靶向调节维持睡眠-觉醒的关键通路——食欲素系统,促进生理性睡眠,标志着失眠治疗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本报道为“China Day”莱博雷生中日圆桌对谈的第二篇深度学术解析,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北里大学村冈宽之教授的《日本精神科领域中莱博雷生的实际临床使用经验》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日本在失眠药物合理使用与减量停药策略方面的最新共识,并详细介绍了莱博雷生在精神科共病失眠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实践与研究进展。
莱博雷生获日本专家共识推荐,引领失眠多场景治疗
村冈宽之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失眠诊疗的基本流程,包括症状评估、睡眠卫生指导、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其中重点聚焦减量/停药策略,并详细解读了《安眠药合理使用及减量/停药策略的专家共识》[2]。该共识由日本睡眠学会、日本临床精神神经药理学会、日本焦虑症学会等196名医生,基于临床实践与问卷调查共同制定,形成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推荐等级。
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莱博雷生是唯一被推荐为一线治疗的药物。
睡眠维持障碍为主的失眠:莱博雷生同样被列为一线治疗,评分高于其他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和苯二氮卓类(BZRA)药物。
BZRA疗效不佳时:转换或联合使用莱博雷生评分最高,被列为二线治疗。
BZRA减量/停药的替代治疗:莱博雷生再次被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
该共识充分彰显了莱博雷生在各类失眠临床场景中的优势,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高循证等级的参考依据。
![]()
图1 日本的失眠治疗方案
破解精神疾病共病失眠治疗困境:莱博雷生提供兼具疗效与高依从性新方案
失眠症在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中的伴随发生率均高达90%。临床上常使用安眠药治疗此类失眠,但传统BZRA药物因存在依赖性与耐受性等风险,其应用需格外谨慎。然而,针对共病精神疾病失眠的治疗策略,现有循证依据仍较为有限。基于此,村冈宽之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从持续用药率这一现实临床指标出发,评估新型安眠药莱博雷生对共病精神疾病失眠患者的有效性与治疗依从性。研究共纳入了212例接受莱博雷生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分为“持续用药组”(服药≥8周)与“非持续用药组”,结果显示:
良好的治疗持续性:总计62.7%的患者能够持续用药超过8周,表明莱博雷生在精神疾病共病失眠患者中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接受度。
给药策略的积极作用:在持续用药组中,38%的患者采用了从其他安眠药转换至莱博雷生的给药策略,这一比例显著高于非持续组(18%)。这提示相比于加用或交叉使用莱博雷生,直接转换为莱博雷生可能通过简化方案或优化疗效,更有助于提升长期治疗依从性。
显著的失眠改善:在疗效方面,持续用药组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显著下降,证实了莱博雷生对缓解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的确切效果。
不止睡眠,改善抑郁:莱博雷生为共病失眠的抑郁发作患者带来双重获益
村冈宽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其牵头的SELENADE研究,即一项评估莱博雷生疗效与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该研究共纳入83例重度抑郁障碍(MDD)或双相情感障碍(BD)伴抑郁发作的失眠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莱博雷生单药治疗(以下简称单药组),另一组在现有1种失眠药物基础上加用莱博雷生(以下简称加用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莱博雷生初始剂量为5mg/天,维持4周后,可根据疗效与耐受性调整至10mg/天。在加用组中,患者在加用莱博雷生4周后,将原有的失眠药物减量或停用,而单药组则自治疗前一周至研究结束,均禁止联合其他失眠药物。研究结果显示:
失眠严重程度显著改善:无论是单药组还是加用组,从第4周起,ISI总分均出现显著下降,且这一改善趋势持续至第12周。第12周时,各队列ISI总分接近正常范围(<7分)(图2),提示失眠症状已基本缓解。
![]()
图2 各队列ISI较基线变化量
注: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CNS Drugs 2025
抑郁症状同步减轻: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在各组中均显著下降,MDD与BD患者均获益。即使排除与睡眠相关的项目后,HAMD-17评分仍显示改善(图3),提示莱博雷生可能对抑郁症状具有积极影响。
![]()
图3 各队列HAMD-17评分较基线变化量
A图:HAMD-17总评分较基线变化量;B图:HAMD-17排除与睡眠相关项目的总评分较基线变化量
注: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CNS Drugs 2025
躁狂症状稳定:所有BD患者在12周治疗期间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评分保持稳定,未出现躁狂转相,提示莱博雷生对情绪稳定无负面影响。
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89%的患者能够持续接受莱博雷生治疗12周,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既往针对慢性失眠研究相当,且均为轻度或中度,整体安全性可控。
■结语
村冈宽之教授在报告中多次强调,莱博雷生作为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不仅在原发性失眠中表现优异,在精神疾病共病失眠、尤其是抑郁伴发失眠的患者中,同样显示出显著的失眠改善作用,并可能促进抑郁症状的缓解。此外,莱博雷生无成瘾性、不影响情绪稳定的特点,使其成为精神科失眠治疗的理想选择。在BZRA疗效不佳或需撤药的情况下,莱博雷生亦可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延泽,张衍,王俊秀.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
[2]Takaesu Y, Sakurai H, Aoki Y, et 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nsomnia disorder: Japanese expert consensus. Front Psychiatry. 2023;14:1168100. Published 2023 May 9.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