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老部长发声,房产税难点已解决,三四线囤房族要慌了?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1月14日,财政部老部长楼继伟在峰会上扔了颗重磅炸弹,「房产税立法已经完成,难点问题基本解决」。
这话一出,刺激了,我们都知道这是在给房产税落地进行吹风,而房产税一旦落地,整个游戏规则都会变。
租金、房价、甚至你选哪个城市工作,可能都得重新掰扯。
房产税是2013年提出来的,这十多年,一直都悬而未落。
那为什么这时候由老干部出面吹风呢?
![]()
融创的境外债和解了,碧桂园砍掉840亿负债,万科拿到深铁220亿续命钱……
该爆的雷基本爆完了,扛得住的也缓过来了。
2024年前50强房企交了304万套房,碧桂园三年保了180万套,到2025年,全国交楼率能破95%。
不是说房地产领域没有雷,而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房价也不像前两年那样跳崖式往下掉了,老破小该跌跌,新房、配套好的房子跌得慢点,一线城市有些地方隐隐约约还有涨的趋势。
总归,稳了,哪怕跌,也不是恐慌性的跌。
当市场不再把房子当金融产品炒了,这才是房产税能落地的前提。
要不然房价天天跳水,按啥估值收税?
地方政府那边,土地卖不动了,债务压力又大,急着找稳定税源。
房产税一开征,就能形成所谓的“良性循环”,公共服务搞好了,房子升值,税收跟着涨。
这比卖地靠谱多了,卖地是一锤子买卖,土地卖完就没了。
房产税是细水长流,房子在,税就能一直收。
房产税不是一刀切全收,根据现在的吹风导向,会有个起征门槛。
类似于,个人所得税一样,还有个阶梯,越往上,房子越贵,或者房子越多,收的越多。
![]()
所以房地产税专打两类人。
第一类,是三四线囤房的。
这帮人过去靠低持有成本囤房,买完扔那不管,等着涨价卖。
现在房产税来了,持有成本直接飙升。三四线城市本来就人口流出、供大于求,房子租不出去、卖不掉,每年还得交税。
举个例子,你手里三套房,评估价各200万,按0.8%税率算,一年就得交4.8万。这三套房的租金呢?三四线城市月租1500-2000,一年也就5.4万到7.2万,扣掉物业费、维修费、房产税,基本没赚头,甚至倒贴。
第二类,是高杠杆炒房的。
这帮人靠以贷炒房撬动资金,指望房价涨起来覆盖贷款利息。
![]()
但现在房价涨不动了,房产税又来了,资金链瞬间紧绷。一线城市一套1000万的投资房,假设还是0.8%的税率,每年房产税8万,再加上每月几万块的房贷利息,一年支出轻松50万起步。
房价不涨,租金回报率又低得可怜,这钱从哪儿出?房子砸手里,甚至被拍卖。
一个词就是,刚需别慌。
按照之前上海、重庆一些地方的试点,房产税大概率会设人均60平米左右的免征面积。
三口之家180平米以内,完全不用交税。
就算你买了第二套改善房,只要总面积不超标,影响也不大。
![]()
而且计税基础是按房产评估价的70%-80%算,不是按市场价全额收,已经给普通家庭留了缓冲空间。
但你要说完全没影响,那也不现实。
房产税一开征,多套房持有者会集中抛售,市场上二手房供应量会增加。
短期来看,非核心区域的房价可能会承压,尤其是那些老破小、远郊盘,本来就不好卖,现在降价20%都没人接盘。
长期来看呢?大量闲置房产流入租房市场,租金可能会被压下来,租房的人反而有更多选择。
有人说,说房产税能让房价“暴跌30%”,那纯属扯淡。
美国房产税税率1%-3%,比咱们试点标准高多了,房价近十年年均涨幅还有5.7%。
![]()
韩国2005年开征综合不动产税,首尔房价回调8%就又涨回去了。
所以房产税的作用,不是直接砸房价,而是改变市场预期。
它告诉所有人,房子不再是闭着眼睛买就能赚的资产了,你得算持有成本。
投机性需求一降,房价泡沫就少了,市场就能回归理性。
当然,供给端也会受影响,房产税一收,开发商拿地更谨慎了,新房供应可能减少,这又会抬高房价。
所以房价怎么走,还得看供需博弈。
不过房产税这事,本质上是一场“虚空对抗实体”的游戏。
![]()
过去房子是金融属性,买了就等着涨;现在房子要回归居住属性,按年份折旧、按配套定价。
这对囤房的人来说是灾难,对刚需的人来说是机会,对市场来说是必要的刮骨疗毒。
不过咱们也不能忽略另一个点。
就是政府以前的土地财政逻辑,是靠卖房,赚的是买房人的一锤子买卖,而现在房已经卖的差不多了,房地产税实质上就是赚的持有房子的人的细水长流。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已经酝酿了十多年,都快发酵的房地产税,到底会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姿态落地。
![]()
各位大佬预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