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家孩子是否张口就是“老六”,闭口便是“栓Q”?
2
写作业时,“绝绝子”“yyds”满篇飞,连课堂发言都难逃网络热梗的席卷。
3
这些粗制滥造、缺乏营养的表达正悄然侵蚀孩子的语言系统,压缩他们的词汇空间,使表达趋于单一,语言感知能力在无形中被削弱。
![]()
4
国家终于出手整治!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发起专项行动,向低俗、恶俗、无意义的网络烂梗亮出红牌。
5
可那些已经被网络文化深度渗透的语言习惯,真的能彻底扭转吗?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校园里的“烂梗”,快藏不住了
6
如今走进许多中小学,课间十分钟几乎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展演现场”。
7
在广东清远的一所小学走廊上,“你个老六”“丸辣”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夸张的肢体动作。
8
孩子们模仿短视频中的“电摇”动作,彼此接梗互动,玩得不亦乐乎。
9
一个新梗刚冒头,不出三天便传遍整个班级,传播速度堪比病毒式扩散。
10
北京某中学的课堂也未能幸免。老师提问时,有学生脱口而出“厚礼蟹”,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11
被点名批评后,这名学生还一脸不解,认为这只是大家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图个轻松愉快罢了。
12
这些网络用语不仅活跃于口头,更悄然侵入书面表达之中。
13
感谢信里赫然写着“栓Q”,作文结尾标注“yyds”,运动会加油稿竟也出现“最‘绝绝子’的仔”这样的表述。
![]()
14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网络梗暗含歧视与恶意。
15
重庆一所初中曾发生学生以“唐人”称呼同伴的事件,实则是拿唐氏综合征患者取笑。
16
所幸教师及时干预,才避免了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17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公众认为网络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中已呈泛滥之势,近七成家长对此表示深切担忧。
![]()
18
广州一位小学教师在批改六年级语文作业时发现,学生作业本和试卷上频繁出现“绝绝子”“笑鼠了”“city啊”等网络用语。
19
她无奈地表示:“现在改作业还得兼职做‘翻译官’,不然根本看不懂孩子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
20
家长们更是苦不堪言。江苏一位母亲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明白“双肩包”其实是“神经病”的拼音缩写。
21
北京一位父亲反复追问,才搞清楚儿子常说的“寄了”源自电竞圈,意味着“完蛋了”,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
22
不少家长开始焦虑:孩子长期沉浸在这种表达方式中,会不会逐渐丧失正常沟通的能力?
![]()
烂梗带来的“隐形代价”
23
或许有人觉得,孩子说几句网络热词不过是图个热闹,无伤大雅。
24
但事实是,这些看似轻松的表达背后,潜藏着深远的影响。
25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语言都应被否定。
![]()
26
像“勇敢的小羊”传递出面对困难的勇气,“松弛感”教会人们从容应对压力,“小孩哥”“小孩姐”成为对年少有为者的亲切称谓,“解锁新技能”则鼓励主动成长与突破。
27
这类富有温度与积极意义的流行语,不仅能丰富表达,还能传递正向价值。
28
关键在于区分——哪些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创新,哪些只是毫无内涵的跟风糟粕。
![]()
29
最直接的后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开心”被简化为“绝绝子”,“失败”变成“芭比Q”,“肯定”只能说“包的”。
30
孩子们的表达被压缩成几个高频重复的标签,词汇库日益贫瘠。
31
研究显示,频繁使用烂梗的学生在写作时常陷入词穷境地,面对复杂情感或抽象概念时难以准确描述,只能机械套用熟悉的梗。
32
汉语中原本丰富的意境——如“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势在必得”的坚定、“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然——正被干瘪的网络用语取代,语言的细腻感知力正在流失。
![]()
33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模糊化。许多烂梗暗藏贬低、侮辱甚至暴力色彩。
34
有小学生并不理解“绿茶”一词背后的性别偏见,却已学会用它攻击同学。
35
源自真实刑事案件的“化粪池警告”被当作玩笑广泛传播。
36
本应受尊敬的“伞兵”称号,竟被恶意曲解为骂人话。
![]()
37
青少年认知尚不成熟,在盲目跟风使用这些词语时,极易混淆是非界限,误将冒犯当作幽默。
38
与此同时,思维深度也在碎片化的快感中被削弱。网络梗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往往在30秒内就能带来一次即时刺激。
39
长期沉浸其中,孩子们容易对需要耐心与专注的内容失去兴趣,觉得读经典“太慢”,思考“太累”。
40
有教师反映,一些学生宁愿刷一个小时搞笑视频,也不愿静心阅读半小时书籍。这种浅层信息摄入正让他们的思维趋向浮躁,难以深入。
![]()
41
此外,烂梗还可能引发社交风险甚至法律隐患。
42
诸如“细狗”“社恐废柴”等带有攻击性的词汇,有时演变为校园冷暴力的工具,造成心理伤害。
43
网络上也有人借“玩梗”之名进行人身攻击,被质疑时便以“开个玩笑”推卸责任。
44
更有不法分子利用隐晦黑话实施诈骗,若孩子不慎接触并模仿,极有可能被动卷入违法活动。
![]()
烂梗疯传,多方支招
45
为何这些烂梗传播如此迅猛?根源主要来自短视频平台与游戏直播。
46
为了博取流量,平台常将猎奇、出位的玩梗内容推上热搜,再通过算法不断强化推荐。
47
孩子们长时间置身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想保持清醒都显得困难。
![]()
48
对青少年而言,流行梗如同一张“社交通行证”,能快速拉近与同龄人的距离,避免被视为“落伍者”。
49
同时,这也是他们在学业高压下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即便不了解具体含义,跟着说也能获得归属感和短暂快乐。
![]()
50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引导的缺位加剧了问题的蔓延。
51
有些家长既听不懂孩子说的话,又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态度,反而激起逆反心理。
52
部分教师对网络文化了解有限,虽有意管理却不知如何介入。
53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家庭、学校、平台三方协同发力。
![]()
54
政策层面已明确方向。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启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将治理网络烂梗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55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也进一步强化了语言使用的法律依据,推动语言生态走向规范化。
![]()
56
在学校教育方面,疏导比压制更为有效。
57
广州有教师在听到学生说“包的”时,先肯定其表达信心的初衷,再引导其使用“我很有把握”等规范说法。
58
南京一位班主任将烂梗比喻为“空洞的气球”,而把经典语言比作“翩跹的蝴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异。
![]()
59
平台也需承担主体责任。可通过建立“烂梗黑名单”加强内容审核,更重要的是优化推荐机制,减少对低质内容的过度推送。
60
应加大对优质文化内容的扶持力度,例如经典诵读、历史科普、文学赏析等,助力孩子跳出信息茧房。
61
家长则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语言伙伴”。可以主动学习孩子常用的网络用语,辨别其性质,区分有益与有害。
62
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经典书籍、观看高质量纪录片。
63
日常交流中坚持使用规范语言,以身作则,在平等对话中引领孩子探索更广阔、更深层的表达世界。
![]()
64
守护孩子的语言环境,不是要切断他们与时代的联系,而是教会他们辨别与选择。
65
既要接纳充满活力的时代新语,也要传承中华语言的深厚底蕴。
66
让孩子既能享受当下的趣味表达,也能领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诗意之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
67
不妨从今天开始,找一个轻松的时刻,和孩子聊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些梗。
68
一起探讨哪些表达更恰当,哪些需要警惕,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的语言判断力。
69
用语言这把钥匙,帮他们打开通往更辽阔世界的门。
![]()
结语
70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表达自我。
71
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烂梗,一味封堵并非良策,因势利导才是出路。
72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驾驭语言,实现清晰、准确、有力的表达,而不是被困在几个空洞的热词里,失去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丰盈。
73
参考文献:1.交汇点新闻:《听·见|莫让网络“梗”住孩子们》2025-10-23 2.中国文明网:《别再说“黑话”嚼“烂梗”了》2025-08-28 3.映象网:《孩子怎么张口闭口那咋了666,中央出手!多所小学已禁用!》2024-11-14
![]()
74
![]()
75
![]()
76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