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17日电 题:她的剧场在星空下:一个西部文化工作者把山区故事推向世界
新华社记者尹恒、卢宥伊、赵一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北斗村”,墙内是整齐的发射塔架,墙外几米处,彝族村民正在剥包谷、喂猪。火箭升空时,震动山谷的巨响并未引起多少侧耳——人们照样忙着自家的活计。
在戏剧人李亭看来,这种现代科技与山地生活同框的景象,就是凉山最鲜明的“底色”,也是她后来在星空下搭起大凉山戏剧节的最初灵感:反差,本身就是创作的最好土壤。
立冬这天,大凉山戏剧节来到第七年。执行总监李亭的一天从早上七点半开始,直到午夜仍在排练厅、展览场、会议室与剧场之间穿梭。来自8个国家的15部邀请剧目、近百部入选作品在四川凉山上演,舞台从城市剧场延伸到村落、湖畔和山谷。
“你能在同一个戏剧节里看到最先锋的,也能看到最原生态的。”李亭说,大凉山已经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文化桥梁,戏剧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索玛花的故事正被更多人听见。
![]()
11月7日,演员在大凉山戏剧节的启幕仪式“立冬·吉拉布拖”上表演摩梭甲搓舞。新华社发
李亭与凉山的缘分始于童年。6岁时,她随父母从成都迁居西昌,一住就是二十年。写作业的书桌对面,是邛海的波光和漫天星斗;上山下乡随团演出,彝族同胞的热情与歌声,是她最早的“观众”。
在她记忆里,凉山有一种“手摊凉粉”:一整块凉粉托在掌心,各种佐料堆在上面,狼狈却满足。多年以后,她笑着回忆,母亲当年严厉制止这种“街边吃法”,却也正是这些生活味道,和夜空里的星光,一起被写进了她的剧本。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传统文化保留得多,又与现代生活紧密交织。”李亭说。这里因海拔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村寨气质,也因通讯普及让年轻一代对外部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对她来说,真正独特的不是某个舞台,而是从邛海到村落串联起来的整体空间:湖畔是城市的现代感,山里是彝族村寨的原生态,两者之间的张力,孕育了大凉山戏剧节后来形成的“山、湖、城”三个单元。
从创作到策划节展,凉山始终是她的故事源头。近年来,她多次深入腹地采风,挖掘“彝海结盟”的红色记忆,书写脱贫攻坚中的普通人,创作出《彝红》《听见索玛》等作品,通过歌剧记录凉山儿女的忠诚、勇敢与生活细节,打造这片地区新的“文化名片”。
在她看来,脱贫之后,大山里最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改善,还有精神世界的更新。“戏剧最大的优势,是能包容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我小时候看到的星星,后来都写进了我的剧本里。”
![]()
11月7日,李亭在大凉山戏剧节上。新华社发
2018年,李亭与美国团队合作了中美双语音乐剧。凉山文旅部门注意到后,便找她商量,可否把更多戏剧团队请到凉山来,让好作品走进大山,也让凉山故事“走出去”。
这个想法迅速收获了一批同行的响应。濮存昕、王晓鹰、黄定山、任冬生、李伯男、赵淼等与她一起组成戏剧节艺委会,又陆续有二十多位中外艺术家加入发起人队伍。自2019年以来,大凉山戏剧节已迎来来自38个国家、20多种戏剧形态的400部作品,累计演出1375场。
发起人濮存昕认为,戏剧节连续吸引全球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在凉山感受“跨越文化的真实”,“大家在这里很快因为戏剧走到一起。山和湖把那些隔阂自然化解了”。
为让“山谷里的戏剧节”更具国际视野,李亭和团队一路“取经”,从阿维尼翁到爱丁堡,在十余个国家学习各地戏剧节的运营经验,再与凉山的自然地貌和民族文化结合,设计出城市剧场、湖畔、山谷、村落等多元空间,让戏剧在真实场景中上演。
无声的达体舞、黑白的“朵洛荷”……去年,由新西兰/萨摩亚艺术家雷米·波尼法索与凉山演员共同创作的《星回》首演,演员全部来自凉山。随后,这部以彝族传统记忆为根的剧目,亮相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戏剧节和荷兰艺术节,并作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唯一特邀剧目登台,计划于2026年开启新一轮国际巡演。
“很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演员,通过这样的舞台,与世界有了更直接的对话。”李亭说。
在选剧标准上,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戏剧必须是“今天的语言”,“要吸引今天的年轻人”。
对国内青年剧团,她更看重的是“是否真诚在做作品”,而不是在“做个活儿”。在她看来,大凉山戏剧节既是地方文化走出去的平台,也是为年轻创作者走向更大舞台搭起的第一块“台口木板”。
![]()
11月7日,大凉山戏剧节的中外发起人和演员在谷剧场合影。新华社发
国际剧团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许多来自欧洲的导演与制作人演出后主动提出,希望与凉山建立长期合作。在他们看来,凉山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剧场的现场氛围:年轻团队的真诚投入、开放空间里的创作能量,以及不同文化在同一片山谷中自然发生的对话。这些新鲜的生命力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继续共创。
七年来,戏剧节逐渐成为凉山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说:“凉山把自己的文化呈现给世界,世界的艺术也走到了普通村民身边。”
邛海边的星光再次落在谷剧场的草坡上。李亭仍在忙碌,把来自山地的故事、来自年轻人的能量、来自多元文化的碰撞缝合在同一个舞台语言里。
她相信,只要牢牢站在这片土地上,又不断向世界伸出手,凉山的故事就会像山间的索玛花一样,一路开向更远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